水利关于,浅谈我国乡村水利制度受至制约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5382 浏览:15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水利市场化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的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以成绩,但是还是不能以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平产品的供给理由。在我国多地实践的经验证明,还是有着很多制约因素对我国农村水利制度产生了制约。笔者在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认真探讨的基础上,对解决我国乡村水利制度有着的理由提出自己的倡议,以期对我国乡村水利制度的完善起到一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作用。
关键词:乡村 水利 制度
有效的农田水利公共品供给联系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前乡村水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年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将在未来几年内投资数万亿大兴水利, 2011 年一号文件首次以专题形式聚集农田水利,解决农田水利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理由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税费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和乡镇机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以集体合作用水的方式向以农户个体为主、多种形式合作为辅的方式转变 这种转变的前提,是政府和主流学者倡导的以市场化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为导向的农田水利政策。但各地的实践结果表明,其效果很糟糕,不仅没有解决农户的农田灌溉难题,相反,还导致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巨大水利遗产陷入几乎瓦解的地步。显然,市场化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思路忽略了乡村水利制度形成的主要约束条件。就最根本的来说,由于农户数量庞大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系统化的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的相互配合以及与农户的有效衔接都要面对解决农户的组织成本理由。因此,理解小农治水的内在逻辑,解决组织成本理由,才是我国有效供给农田水利公共品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社会权威结构不能化解分散小农对接系统化水利的高昂交易成本,而农户经济基础分化很大程度上又在增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面对农地制度僵化和乡村治理弱化的现实,加强乡村组织建设,重建农村组织系统才是根本的应对之道。

一、小农水利合作的约束条件与政策含义

农户的组织化是乡村水利的制度基础,其根本理由是小农经济导致的庞大交易成本。而在现有的乡村社会中,组织权威以及乡村社会中残存的社会权威,是节约水利系统对接分散小农的高昂交易成本的基本要素。这一根本性的制约因素要求,实际的政策制订过程需要认真考察乡村社会的制度基础,并根据区域的差别性情况和乡村社会的不同类型制订不同的制度安排。同时也要看到,土地制度调整不足以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小农经济的根本特性。而且,在权威不有着或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农地制度的变动只能恶化大中水利的运作环境,降低村庄层面的公共品提供能力,即以社会成本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我国乡村水利制度的基础

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以前,由于户买村结的粮食结算制度(粮站划扣农户交粮款给村一级组织),乡村两级几乎不有着农户水电费的征收理由。国家政权的组织力量承担了乡村社会水利公共品的组织成本,并有效地保障了农田的水利灌溉。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实行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粮食结算制度转变为户买户结 ,即由粮站代扣农户卖粮款转为直接返还农户卖粮款。乡村两级组织不得不直接向农户征收相关水电费等农业税费,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农户水费难收的情况,反映在宏观层面,一是,在不断增加的税费压力下,乡村两级组织开始采取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和合法的、不合法的手段来催粮要款。二是,以农为生的各级站所产生大量外债。这里有钉子户治理难的交易成本理由,更主要的是当时乡村政权内卷化的理由。

三、农民合作受到权威制约

与普遍的单干现象相比,农户另一个重要的灌溉形式是某种方式的合作灌溉用水。这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仍然保留下来的整个小组的集体合作用水;二是某种组内合作形式的浇灌;三是,或对小组内部承包,或对泵站承包的协议灌溉保留集体灌溉方式的村民组中。这两个村民组集体用水方式得以保留,主要经历了两次外部环境的变革。第一次,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国家对农免税费和乡镇村机构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国家对农民免税费,几乎彻底束缚住了基层政权的手脚,使其治理能力与手段大幅下降。这一影响通过上面泵站自 2006 年以来用电量的持续下滑就可以显著看得到。不过,很多乡村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农户也开始投资堰塘、水泵等小水利,但打井的现象极少,仍然保持了税改前集体用水方式。直到2007年,要求村一级取消村民小组长一职,这将村一级的治权进一步虚化,并带来了用水方式的变革,这也是乡村面对的第二次外部环境变革。

四、经济基础对农地观念变革的影响

应该说,当前对农村水利制度安排的讨论,都建立在一个前设基础之上,即乡村水利的经济基础是以农地作为小农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农民对农地的偏好是一致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 20 多年来的外出务工大潮的影响下,农民对农地的偏好正在发生变化,并且在局部地区已经显著体现出来。笔者在多地的实践调查结果就比较显著。具体来说,不同的地区的水文条件各不不相同,这也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和粮食作物的种植。比如,在江汉平原水稻需水的伏旱季节,雨带就越过长江和大别山脉,来到了豫南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的某个乡镇在过去十年中有两次大旱,其中一次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而江汉平原则是“三年两头旱”。因此,这些受到影响的地区土地就形成了半田半地的状态,大大降低了粮食产量,甚至比某些水文条件好的地区少了几百斤的粮食产量。
结束语:
谈乡村水利制度建设就应该在理解农民水利合作的内在逻辑基础上,因此,我国大兴农田水利的有效途径恐怕还在于以政府为主导,重建以乡村组织为纽带的基层治理系统,而不能简单地进行硬件投资,而忽视软件机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否则,不仅不可能化解水利系统面对的高昂交易成本,而且国家的巨额水利投资恐怕也效果有限。
参考文献:
贺雪峰、罗兴佐、陈涛、王习明:《乡村水利与农地制度革新》,《管理世界》(月刊),2003年第9期
罗兴佐、贺雪峰:《论乡村水利的社会基础》,《开放时代》,2004年第 2期
[3]罗兴佐、贺雪峰:《乡村水利的组织基础》,《学海》, 2003年第 6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