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什么是更好学校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12718 浏览:566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是什么?我看这两个字的时候,反复地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在今天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教”,而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以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以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它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
小学决定大国
所有正处于当下的中国人都知道,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中,这次转型将以什么方式展开,以最根本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说,是与教育有关的。一个国家的教育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个国家的文明就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说,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学、小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十九世纪,德国在欧洲崛起,打败法国,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小学老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一百多年后,当中国的学者来到德国的一个边境小镇,看到十九世纪的德国教学挂图:世界地图——一个德国小学生就知道万里长城是什么样的,知道世界七大洲,知道基本的科学常识。他们还看到了当时保存下来的完整的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看到这些之后,我们就知道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在关注民国历史的时候,刚开始主要关注大学,认为只有大学才能决定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所以我们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这些顶尖的大学,我们会特别向往、羡慕那些学术大师们,向往那个时代学术自由的空气。但随着年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比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学,比中学更重要的是小学。我想起一百年前蔡元培当“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时候,和教育次长范源濂的争论。范源濂说,小学最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小学,就不会有好的中学;没有好的中学,就没有好的大学。而蔡元培的意见正好相反,他说没有好的大学,中学的师资以哪里来?没有好的中学,小学的师资以哪里来?因此要先办好大学。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循环的理由。我曾说了一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话:小学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底线。为什么说是“底线”?如果说,我们的文明高度由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决定,那么我们的文明底线则是由所有的中国人决定。所有的中国人接受什么样的小学教育,我们的民族就将是什么样子。
我记得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先生, 1923年生人,在民国受的教育,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学,而是小学和初中,其中印象最深的课,不是数 学,不是语文,而是公民课。他说当时读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公民教科书》,他推算那个时代和他读过同一套教科书的人大概有几百万——那个时候的教育还没有普及。所以,这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受小学、中学教育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初,也就是建国初期,正好是社会的主力,而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相对较好,大致接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些人认为那是缘于政治理由,但是李慎之说是教育造成的,因为这些人——社会的主力人口小时候受过公民教育。
那么再回想,以孔子以来的教育实际上是比较单一的经典教育,这种经典教育只提供了一个维度的教育,包含人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四书五经,经典阅读,加上诗词歌赋,每个人以小就受到的、审美的熏陶,但是几千年走下来,到了清朝1905年,这种单一化的经典教育已经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教育,正是我们今天普遍接受的欧美教育,这套教育是以希腊发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科学教育”,但也不排斥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同时又加上了公民教育。所以,我理解的现代教育实际上是三大板块,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公民教育。
走向单一的科学轨道
在我们当代的教育中,其实只剩下了单一的科学教育,既没有我们古老的——有2000年传统的人文教育,也没有——曾在民国有过几十年历史的——公民教育。我们只有以西方传过来,又根据自己意识形态需要改造过的科学教育,所以我们常会觉得我们的教育在追求“快”,为什么?因为“科学”是讲究效率的,人文教育是“慢”的,是讲生命的。人文教育单一化,不好,所以我们要把科学教育引进来,但是当我们把教育带上单一的科学教育轨道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教育也是大有理由的?
这就回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我粗浅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态”教育。学校只担负一个使命,培养普通人;不担负培养“天才”、“超人”的责任。学校并不担负培养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责任……不是为培养科学天才,也不是为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有着的,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爱因斯坦也需要读大学,但一直到大学毕业,他的物理学成绩都并不特别出色。
学校只担负一个责任,就是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以这个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说,学校教育就是应该以人为本的,而且应该以普通人为本的,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根本不需要设定一个目标,需要教出多少出类拔萃的人。学校教育,其实提供的是一条中间线的教育,是按照普通人的智商设立的,所以,学校教育中,快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应该成为学生——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成为老师快乐的过程。今天,恰恰相反,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
人的教育
有一个在台湾影响非常大的知识分子,叫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弟子。他是探讨逻辑学、学的,因此就更加关注基本性的理由。我曾经参观殷海光的故居,走进去看到的第一条他手写的格言:“自由的基础是把人当人”。我想把这句话借过来说: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把人当人!
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目的是为了考试而有着。这就是一个最大的理由。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去的时候,你要扭转方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在2006年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了1300多人,竟然有70%以上的人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没有终极的目标,它永远朝向未来,它只是一个过程,它没有结果,没有终点。
张文质先生有本书,叫《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实中国的文明、文化也在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人类高科技所带来的一切最先进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自己正越来越往下走。我就想到另一理由:教育以产生之日起——西方的(古)希腊时代,我国的诸子百家、孔子时代,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人类。
今天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很多事情都是按照本能设计的,但教育是要提升人,要把人变成一个有能力驾驭自己本能、超越自己本能的高级族类。如果什么都按照本能去做,动物也有本能,甚至有比人类强过百倍的本能。而人类超越自己的本能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但是现在到街上一看,满大街的广告和宣传都是把人放回本能的状态,都是迎合人的需要产生的,而不是让你高于自己的本能。与人的本能相对应的,无非是衣、食、住、行、性这五个方面,整个社会的一切仿佛都是围绕着这些而产生的。所以,广告、各种娱乐节目,它们不是向上提升人,而是向下沉沦,这是社会一个非常大的理由。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要与这样的本能化趋向为敌的,是为了抗衡人类向下拽的走势而有着的,否则,要教育干嘛?如果只是要迎合本能的需要,不需要学校和读书就可以实现。所以,孔子以来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人类一代一代积累的最好的文明成果传承下去,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更加靠近文明。但今天看来,我们未必在往这个方向走。
来自民国的“路径依赖”
也有人问我怀念民国是不是一种怀旧?每一次我都断然否定了,我说,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经济学喜欢讲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教育也要“路径依赖”。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的强调外面的资源、横向的资源,而往往会忽略本土的资源、纵向的资源,那就是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们有两大传统,一是孔子以来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来的新式教育传统,我们只有这两个传统。以路径依赖来说,往往只有本土资源更有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外在的资源,我们在借鉴的时候,不容易转化成自己内在的生命力量。当我们回望民国,就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本土资源,因为以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我们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我觉得民国的教育是成功的。一个时代不能因为它是乱世,就说它是失败的。诸子百家不是产生在秦始皇大一统的中国,而是产生在春秋时代。民 国,是中国的乱世,但是在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真正融合中西的道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本土化,让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不仅享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同时能享受来自全球的最优质的资源,这就是民国时代曾经做到的。
有一个企业家叫卢作孚,他是民生公司总经理,曾经是中国的“船王”。但他说自己是一个教育家更多于实业家。他曾经办过学校,做过民众通俗教育馆馆长,更重要的是他在重庆一个叫北碚的地方搞乡村建设,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当地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当别人问他,你做得这么好,有什么奥秘时,他指了指墙上刷的标语:“忠实的做事,诚恳的对人。”这十个字很简单,也很朴实,但是恰恰包含了教育的真谛,忠实、诚恳,人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很多中学、小学的校训中,我们都会看见这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实”,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最缺的也正是这两个字,而浮躁的、华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我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总结出几组关键词:
知识、策略教学论文、视野
兴趣、健康、能力
个性、气质、精神
知识、策略教学论文、视野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一个理由:你到北大来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策略教学论文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让他认识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策略教学论文。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说:在“百度、谷歌时代”,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在谷歌、百度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那就叫现成的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由此,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知识获得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困难的是,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判断我们教育的功能,就能看到它的局限所在。当教育让老师和学生在时间、空间上占得太满之后,留给他们装备自己、真正提升自己的余地就没有了。
兴趣、健康、能力
我看到在某些领域做出重大成就的人后来回忆自己的中小学时,不约而同的讲到,自己在中学或小学时代,在某个阶段遇到某个老师,这个老师激发出他某个方面的潜能,然后他在那个阶段就奠定了今后进展的方向。我深感,如果一所学校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兴趣之所在,也让老师有机会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动力,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变得丰富、健康,也才能把一个人的能力挖掘出来,这就是真教育。
大家都很熟悉的金庸,香港《明报》的创始人,也是武侠小说的一代大家。但是他人生的根基不是由大学决定的,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小学和中学。他在小学时代遇到一个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叫陈未冬,那个老师发现他的作文特别好,五年级时,班级创办了一个班刊叫做《喔喔啼》,老师就让他做主编,还推荐他的一篇作文在当时杭州的一家报纸发表。中学时代,他就自己给报纸投稿,并发表了三篇作文,这三篇作文我都在档案管里找出来了,已经写得非常好了。如果我们将他后来的武侠小说和他中小学时的作文联系到一起,也许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在他的少年时代都已经奠定了。少年时代的那条线索就是直接抛向你的未来的一条神秘的线索。
我经常想,成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是课堂里的竞争,不是作业、考试内容的竞争,而是在不一样的地方展开,比如我看的书你没看过,那我就跟你不一样——最多的竞争是在原先“无用”的地方、“无意”的地方。
我认识一些在各自领域有重要建树的老先生,比如著名律师张思之。他是1927年出生的人,六七年前,我在编《过去的中学》时,请他写一篇回忆的文章。他的回忆让我大为惊讶,他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一堂课,他回忆在抗战中的重庆读高中,有一位高中老师姓傅,本是东北大学的教授,因为战争的缘故流亡到那里做了中学老师。他记得那是一堂讲李清照词《声声慢》的课,老师仅就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词就讲了一节课!少年的他没有想到汉语竟然有这样打动人心的力量,竟然有这样的穿透力,这堂高一时代的课直到他八十高龄还记得,并将留在他心中一辈子。他的专业和古典文学没有联系,但是2005年夏天我去北京看他,他在一家酒店的大堂等我,当时带了一本书在看,我一看桌子上的封面,就突然明白了他一生区别于其他同行的奥秘——那本书是《元曲选》。我明白了高中那堂课给了他一辈子精神的滋养。所以,他一面可以站在法庭上辩论,另一面在辩词中追求汉语的美感。
但是以今天的教育看来,一个律师与元曲、宋词能联想出这样的联系么?
个性、气质、精神
这些词,看上去全是虚词,是与这个时代实用主义无关的词,但恰恰是这些词才是“把人当人”的根基。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展开,在教育中没有能塑造人的个性,也不能让人的气质得到展现,更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精神,那种教育基本上就是失败的。
今天,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有可能做得更好的,中学可能难度更大。毕竟小学还是能给小学生做一些“无用的”事情——无用的事情,恰恰是最有用的;那些看上去有用的,恰恰是没有用的。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的体验。我觉得,当我成人以后,在学生时代所学过的东西,可以说90%都没有用上。但是自小学时代以来,我读的那些课外书基本上都有用。这个“有用”不是说直接拿来的那个“用”,而是它总在写某一本书,或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某个理由的时候,那条神秘的线索会被激活,几十年前的东西,就被扯出来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东西。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有着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难用物质的、可以量化的方式去表达。
有本书,书名叫《燃灯者》,是北京大学周辅成先生著的。“你必点燃我的灯”,教育就是要点燃学生那盏灯。做了几十年的教师,哪怕有一个学生的灯被你点燃,你也是可以骄傲的,何况,你有可能点燃更多人的灯。以这个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说,教育者其实就是“燃灯者”,你的伟大的工作就是擦亮火柴,因为讲台下面那些眼睛就是那些还没有被点亮的灯。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让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进展的人。
编辑 舒 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