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点建设几个论述理由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3632 浏览:1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特点专业是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成色较高的专业。其独特体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性、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其成色体现在:学校进展的沉淀性和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特点专业进展的动力是人才市场的需要、知识系统进展的需要、学校内在进展的需要和政府治理作用的需要四维因素作用的结果。特点专业的培育实际上就是解决特点专业的成色理由,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政策引导与学校自觉。政策引导解决的是政府对特点专业的管理理由,学校自觉解决的是特点专业的基本要素和形成理由。
关键词:特点专业;基本特点;进展动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理由,也是高等教育领域自身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涉及的因素众多,不仅有外部因素,而且有内部因素。仅以高等学校内部而言,如何建设好一批优势学科,如何加强特点专业建设都成为高校管理者认真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理由。本文仅就特点专业建设的论述理由加以探究,希望对理清特点专业建设的疑惑和思路有所帮助。

一、关于特点专业建设的几个论述理由

特点专业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理由,而且也是一个论述理由。在教育部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实施之后,高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理由不仅是如何获得特点专业,更为关心的是特点专业的本质特点是什么?特点专业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高校如何加强建设特点专业等。
1.关于特点专业的基本特点理由
特点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进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有的学者以高校核心资源和竞争力的角度指出品牌专业(特点专业)具有如下特点: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笔者认为特点是由“特”和“色”两个字组成的,“特”是独特,“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色彩,另一方面是指成色。色彩指的是形式,成色指的是质量。因此色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与统一。根据上述理解,所谓特点专业就是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成色较高的专业。独特体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性和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成色体现在学校进展的沉淀性和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
首先,我们看一下特点专业的独特性。一般而言,以教育部审批的特点专业来看,特点专业对于高校来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优势学科的支撑,体现出显著的优势学科的支撑性。这是学校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审批特点专业30个,其中工程方面的特点专业最多。这些专业与学校重点学科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围绕工程方面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就有9个: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特点专业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是特点专业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如上海对外外贸学院,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对外经济贸易类大学,学校具有以事国际商务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鲜明特点和传统优势。原来是对外经贸部直接管理的院校,后来归为上海市管理,作为一个特点鲜明的高校,金融、外贸、英语是其特点,所以上海外贸学院得到教育部审批的特点专业有:国际金融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方向)5个。这种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是由学校的特殊历史和学科所支撑的,尽管其他高校也可以举办类似的专业,但是其成色就不及这类高校。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特点专业的成色理由。特点专业的成色好坏首要体现在学校进展的沉淀性。特点专业的进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具有学校进展的悠久性与沉淀性。正如教高司函[2008]208号《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点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所指出的那样:特点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系统、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点,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点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的集中体现。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办学定位、办学特点、社会认同、长期建设。因而特点专业之所以被批准,并不是短期的效应,而是长期建设与努力的结果,是一所高校教师队伍、专业案例、资源保证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如果说资源和专业案例可以短期加以解决,但是教师队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加以积累,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个体经验的长期积累。
特点专业的成色好坏还体现在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这也就是专业适应市场的程度。一般而言,特点专业就是在学科建设与劳动力市场方面结合较好的专业。在当下,判断一个专业的好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就业因素。特点专业不仅是学科建设有雄厚基础,而且是用人单位反映较好的专业。据调查,不同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些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有些专业处于就业的黄牌警告状态,也有些专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一些红牌专业中,既有前些年热门的专业,也有近几年红火的专业,甚至是未来的战略新兴专业,究其理由是因为一些高校盲目追求热门,甚至是为了节省开支所致。
另外,特点专业的成色还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质量等方面是否具有显著特点,只有上述几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显著优于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同类专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较高的声誉。因而特点专业的要素包括用户反馈、教师队伍、专业案例(包括学科、课程、教材等)和资源保证等。
此外,在特点专业建设工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品牌专业的说法。那么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呢?首先,特点专业与品牌专业有相同之处,即都是独特的专业。其次,特点专业与品牌专业在细微方面仍有差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点专业在层次上略低于品牌专业,因为对于一个学校而言,特点专业可能不止一个,但是对于品牌专业可能只有一个;二是品牌专业以商业营销角度而言,是占据更多消费者的、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专业。比如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首先是一个特点专业,同时又是品牌专业,每年的招生非常火爆。之所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品牌专业,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因为电视台的不少著名主播出自中国传媒大学,他们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赢得了不少荣誉。正如有的探讨者所指出的那样:品牌是一种标志,其实质是产品的销售者关于产品特点、品质和利益的最庄严、最重要的承诺,是一种根植于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它反映质量,蕴含着理念和文化。所以品牌专业是指专业条件、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成果、建设和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等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
1[3]

2. 关于特点专业的进展动力理由

特点专业的进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有社会的强烈需求、政府管理的需要,而且有学科进展和学校进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特点专业进展的动力是四维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人才市场的需要。特点专业的社会需要主要体现为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信号是关键。市场需要主要体现在专业与就业的联系上。在教育领域一直有着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应该说任何一方观点都没有错误,理由的关键在于我们秉持什么样的立场,以及如何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有的专家探讨指出:“通中求专”、“专中求通”是两种不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战略,西方国家多采取“通中求专”的专业战略,而我国较多采用“专中求通”的战略[3]。其实,“之争的关键是要解决专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理由。探讨表明:专业与就业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一,专业对口率理由。一般而言,就业者总希望找到与自己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的专业工作。但是所学非所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就成为高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据麦可思探讨,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均比2009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2008届(本科71%,高职高专61%)。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而高职高专对口率最高的专业门类为材料与能源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1%),最低的为法律大类(33%)。具体到专业来看,2010届本科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建筑学(94%),其次是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和临床医学(均为93%);高职高专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转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与维护(均为93%),其后是护理和学前教育(均为91%)[4]。这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加大两者之间的差距。第二,专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理由。专业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一对联系。但是高校办多少专业为宜呢?是否学科越多越好呢?这些都是高校管理者关心的话题。经麦可思探讨,高职类院校、运用型本科院校、“211工程”本科院校和“985工程”在专业数量与就业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和联系。数据浅析表明,与高职院校类似,运用型本科院校开办专业门类数量较多,对其培养的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均呈现消极的影响。与高职院校相同,运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受到专业大类数量的影响,而在同一个专业大类下的专业小类数量的多少并不显著影响该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运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就有所降低。所办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92.9%;专业大类在7~8个的运用型本科院校为91.3%;而专业大类在9个及以上的运用型本科院校为90.3%。运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就越低。浅析发现:所办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510元,专业大类在7~8个的运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指标为2430元,而专业大类数量在9个及以上的运用型本科院校下降到2414元;所办专业大类数量在6个及以下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1%,而专业大类数量为7~8个和9个及以上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分别为69%和68%。运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也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而专业大类在7~8个和9个以上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上升到27%和28%。可见,运用型本科院校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越低,或者说初次就业质量较低。运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也导致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降低。专业大类在6个以下的运用型本科院校,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53%,专业大类在7~8个和9个及以上的运用型本科院校均为48%[5]。与此同时,“985工程”院校的专业大类数量较多,并不一定会对其毕业生就业结果产生消极影响。而对于其他探讨型本科院校来说,专业大类数量较多,会对其就业结果的各项指标起到负面影响,尽管与高职院校和运用型本科院校相比,这种消极影响不那么显著[6]。探讨发现以下规律:学科和专业设置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有其不同的规律,学科与专业并不是设置的越多越好,有着边际效应和规模效应的规律。
二是知识系统进展的需要。众多事实证明: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大类资源,一是思想,二是基础科学。高校是产生思想的地方,同时,高校是基础学科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地方。因此,特点专业对于进展学科、形成知识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点专业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特定的要求。这是由这个特点专业赖以产生和进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个环境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学科的基础理由。优势学科与特点专业的联系可以概括为:支撑与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的联系。优势学科的形成需要优势专业的支持,其中特点专业就是优势专业。良好的学科优势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同时特点专业建设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势学科的形成和进展。如中国海洋大学在6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以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水产养殖、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涉海类专业 24 个,占专业总数的35.3%,以化学(含海洋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含海洋测绘)、生物科学(含海洋生物)为代表的与海洋特点相关的专业13个,占专业总数的19.1%,另有与海洋特点关联不强的专业31个,占专业总数的45.6%。中国海洋大学十分强调专业建设和学科进展的有机互动,以优势的特点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若干个特点鲜明、理工或文理交叉融合的专业群。例如依托海洋学科,构建了“海洋科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科学—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等”专业群;依托水产学科,构建了“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群;依托生命学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专业群;依托工商管理学科,构建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群。这些专业群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鉴于此,中国海洋大学得到教育部审批特点专业12个。这说明知识进展与专业进展具有显著的双向作用。
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