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太学,略论西汉太学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30470 浏览:1431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太学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设立于汉武帝。西汉的太学仍初创阶段,但在博士及弟子选拔、弟子考核、弟子仕进等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严格程序,为后来官办教育的进展了成功经验。当然,西汉太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先天性和缺陷,也对官办教育产生了忽视的负面影响。
[词] 西汉 汉武帝 太学 官办

太学是古代官办最高学府,以汉武帝设立,到元朝为国子监所取代,前后存续了一千余年,在古代教育、思想乃至政治领域均产生了低估的影响。
太学建立渊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承历史文化的媒介教育亦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产生了学校的萌芽形态。《礼记·王制》篇有“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的记载P385,虞舜有了“庠”学校,但这并非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学校,当时带有教育作用的养老机构而已。
夏、商、周三代的学校继承了原始社会学校的教育养老功能,故《礼记·王制》篇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P385三代又出现了新的学校名称,如夏朝除序外还有校;商朝除左学、右学之外还有瞽宗;西周学校进展得更加细密。以大的讲,西周有国学、乡学两大学校系统。国学又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设在公宫南之左”;P332大学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名称因身份等级不同而差别,“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P332西周的大学即太学,故《大戴礼记·保傅》篇引《学礼》言“帝入太学,承师问道”。P52乡学则设在都城之外的乡遂,《礼记·学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P957乡学在不同行政区划名称。以表面看,西周学校教育系统似乎完备,但“学在官府”的特殊历史背景,西周学校的培养和社会影响尚与后世的学校同日而语。
春秋战国社会变迁,学术下移,私学繁盛,有力地着旧有的学校教育系统,开启了全新教育的到来。
秦始皇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了统一的伟业,本应为教育进展良好契机,但掌管文化教育的博士一职,在秦朝仅为政府顾问,缺失教育教化的功能和职责,再加上秦朝焚书坑儒、废止私学等极端措施,反而了教育的进展。
西汉建立者刘邦出身低微,不甚礼乐文治。陆贾要使长治久安,文化教育,倡议“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3]P118即由办学进展教育,但当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4]P3592故陆贾的倡议被束之高阁。汉文帝时,政局渐趋稳定,贾山上书明确“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倡议,[4]P2336理由亦付诸实践。“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行问,未有进者”。[4]P3592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维护政治的一统,武帝急需加强思想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公元前141年,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5]P323即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为使这一思想贯彻落实,董仲舒倡议汉武帝以教育入手,兴办太学,关乎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董仲舒曾言:“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5]P314关于太学对培养新型政治人才肩负的责任董仲舒也有清醒的认识,“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5]P314董仲舒兴办太学的倡议了汉武帝的赞同,但未马上予以。直到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才董仲舒的倡议,下诏丞相公孙弘和太常孔臧、博士平等商议设立太学的计划。决定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以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太学。
西汉太学的地理位置,据《三辅黄图》载“长安西北七里”。[6]P300此后,太学的办学规模呈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成帝末年,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增弟子员三千人。……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4]P3596为适应招生人数的增加,王莽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为太学扩建校舍,史载“筑舍万区”,可容纳生员万人。以汉武帝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短短百余年时间,弟子员的数量以最初的五十人剧增至一万余。
博士的选拔及待遇
博士原为通古今、备咨询的顾问官员。自西汉设立太学,专职学官,专掌经学传授。[7]P200-205西汉博士负责太学弟子的教育工作,博士的学识素养联系到能否为统治阶级培养出需求的优秀人才,对博士选拔,要求也较严格。倘若被选中为博士,会有丰厚的待遇回报。

1.博士的选拔

有关博士选拔,《汉书·成帝纪》一段记载略知一二。“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善道德也”。[4]P313,西汉对博士的选拔是才学和品德两个综合考虑的。
西汉一朝,博士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但和弟子员数量激增相比而言则略显。《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条云:“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4]P726另据《汉书·王莽传》载,平帝元始四年,“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4]P4069 可知,西汉末年增立《乐经》后,博士人数也不过区区三十人而已。

2.博士的待遇

西汉官员实行俸禄制,凡官员按品级可领取数量不等的粮食俸禄,《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西汉博士品级和俸禄了线索。“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4]P726另唐颜师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作注时曾谈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称中两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 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4]P721两则:西汉博士品级为比六百石,相应的俸禄为每月六十斛。
博士除在经济上享有固定的俸禄外,政治上更出仕做官的机会。博士是儒者中地位最尊贵者,“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常位”,[8]P432《汉书·萧望之传》所言“宣帝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明证,[4]P3274西汉博士累官至丞相的也比比皆是。如韦贤“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 给事中,进授昭帝《诗》,稍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宣帝时“因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4]P3107匡衡在汉元帝即位后迁为博士,“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4]P3333因以经义相对,皇帝深悦其言,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朝廷有政议,传经以对,言多法义。……建昭三年,代韦玄丞相”;[4]P3341张禹甘露中试为博士,元帝时以《论语》授太子,迁光禄大夫,“成帝即位,……以师赐爵关内侯……领尚书事,和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4]P3348平当元帝时为博士,因幽州流民大盛,奉使行,救民急,皇帝赞誉,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哀帝即位,……至丞相”。[4]P3051四人最初均为博士,自身才能皇帝赏识,在仕途之路上扶摇直上,位尊权重。

1

弟子的选拔、考核及仕进

1.弟子的选拔

西汉由太常负责博士弟子的选拔工作,太常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就会受到惩罚,如:太常张当居“择博士弟子故不以实,完为城旦”。[4]P639那么,太常究竟怎样的标准去选择才算秉公办事呢?《汉书·儒林传》记述就很能理由。
“太常择民年十八,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可察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4]3594
所述,信息:汉武帝弟子的选拔实际上有两条途径,其一由太常亲自选择,名额五十人;其二由各县令、相、长、丞等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送太常处备案即可,至于数额未有记述。这两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弟子待遇有着差别,前者“复其身”,即免除徭役,享受供给,后者则无。

2.弟子的考核

太学弟子每年都要一次考试,称之为“岁试”,考试的策略教学论文有两种:诵说和射策。诵说测试背诵,《汉书·儒林传》载曰:“ 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试诵说,有法”。 [4]P3610所谓射策, 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颜师古曰: “射策者,为难问疑义, 书之于策, 量其大小, 署为甲乙之科, 列而置之, 不使彰显, 有欲射者, 随其所取而释之, 以知优劣。” [4]P3272然后考核结果,决定授予官职。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4]P3594,当时考试分为甲、乙两科,甲科为上,考中者为郎中; 乙科为下,考中者补为文学掌故。,对于那些不事学问,不通一经者,取消其学习资格,重新选择胜任者。太学进展,弟子考试也发生了变化。《汉书·儒林传》记曰:“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4]P3596以这则史料, 平帝时博士弟子虽仍是一年一考, 但成绩已分甲、乙、丙三等, 甲科四十人,中者为郎中; 乙科二十人,中者为太子舍人; 丙科四十人,中者为文学掌故。

3.弟子的仕进

太学最高学府,考试固然检查和督促弟子的学习情况,但最根本的还是为统治阶级官僚集团储备人才。《汉书·儒林传》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 设科射策, 劝以官禄, 讫于元始, 百有余年, 传业者浸盛, 支叶蕃滋, 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 盖禄利之路然也”。[4]P3620西汉博士弟子考试禄位的不乏其人。如儿宽“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4]P2628萧望之“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以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4]P3271-3272匡衡“射策甲科,以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4]P3331马宫“治《春秋》严氏,以射策甲科为郎,迁楚长史,免官。后为丞相史司直”;[4]P3365翟方进“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4]P3411何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4]P3481王嘉“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4]P3488房凤“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等等。[4]P3619
太学的影响
太学西汉时期的最高学府,产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在维护政治一统、培养新型后备官员以团体之力抵制政治不良风气均产生过积极影响。

1.太学的积极影响

,太学兴起维护了西汉政治一统局面。太学“以经学为教育内容, 以经术取士标准, 犹如车之二轮, 推动‘儒术独尊’政策的施行, 逐渐使儒家思想全国上下统一的思想和是非标准”,[9]P66地维护了政治统一。,太学为西汉培养出了一批新型后备官员,为封建官僚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西汉官员选拔有两种方式:军功取士和选自郎官。当时军功地主已经没落,以此途径入选官僚集团的并不多见;而郎官又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选到真才实学之人。太学在选官对弟子要严格考核,唯有品学兼优者方能入选,重才学、尚品行的选官标准,无疑是选举制度的一大进步。,太学以团体力量抵制不良的政治风气,学生运动的先声。如汉哀帝时期,丞相孔光属官违制,鲍宣秉公办事,扣押属官,没收车马,此事得罪了丞相,被以大不敬之罪被捕下狱。事情发生后,“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于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车不得行,又守阙上书”。[4]P3093-3094哀帝迫于博士弟子们的团体压力免除了鲍宣死刑。
当然,一所官办性质的高等学府,太学又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禁锢学术思想自由进展等避开地带有阶级的烙印和标签,其消极影响同样显而易见。

2.消极影响

,太学教授内容单一、偏颇,限制了其他学科知识的传播和进展。西汉太学单纯以儒家经典为授课内容,将儒学及儒家经典推向了神坛,其他学科知识很难有立足之地,尤其是先秦墨家自然科学的传统以此中断。,太学对弟子考核授官,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实践,刺激了广大学子为禄利之路埋首群经,罕问世事,即使付出毕生精力亦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太学僵死、教条地师承联系的传统,禁锢了学术思想的自由进展。西汉经师传经,若不严守师法或家法,非但任博士,即便当上博士,也不会受到重用。如《汉书·儒林传》载:“喜好自称誉,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4]P3599,经学传授中,又门户之见,攻讦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混乱和无所适以。
西汉太学虽属于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但也有成功的经验,太学所暴露出的理由及消极影响,也值得去总结反思!
文献:
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书局,1989.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书局,1983.
[3]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书局,1986.
[4]班固.汉书[M].北京:书局,1962.
[5]董仲舒.天人三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7.
[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书局,2005.
[7]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书局,1959.
[8]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9]王竹波,田婉琳.浅论两汉太学与儒术独尊的制度性确立[J].论述月刊,2008,2.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