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浅论小学阅读教学中品读写作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6827 浏览:231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词】小学阅读教学 品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28-01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语言积累,以而形成语感。品读是深入感受文本的阅读方式,品读,学生能与文本深入对话,以而感受文本蕴含的语言、与情感。

一、比较品读——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短小精悍的美文,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素材。是供小学生阅读的,所以课文词句并不深奥,却十分耐人寻味,作者在文本遣词造句十分精当,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这些词句比较品读,以而感受文本的精妙。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这一篇课文中,有这样描写:“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以空中抛下来。”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都很显著,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句子中,作者用银丝比喻石梯非常到位,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比较品读的。
师:同学们,在句子中作者把石梯比作银丝,你能也像作者一样,把石梯比一比?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铁链以空中抛下来。
师:同学们,你们是把石梯比作银丝好,还是比作铁链好?
生:我比作银丝好。银丝具有细和软的特点。
生:是呀,铁链又硬又粗。在这里用银丝比喻更加地天游峰的险与高。
生:这样比喻与后面课文中写到的“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互相对应,作者用词真是精妙。
案例中,引导学生比较品读,学生就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经常对学生这样的比较品读训练,学生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

二、揣摩品读——感受文本的生动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来表达的。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人物描写的文章更是了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品读的方式感受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
,在《“番茄太阳”》(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这一篇课文中塑造了可爱、善良、乐观的盲童。作者在文中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了盲童的心情以灰暗到开朗的变化,这细节描写是很具性的。如,在课文的开头写道:“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这句描写表面上看十分平常,却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揣摩品读的。
师:同学们,作者在课文的开头为要对“一栋灰色的旧楼房”描写呢?
生:作者这样的描写是为了衬托当时心情的灰暗。正是主人公心情是灰暗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楼房灰色的。
师:是呀!那么是理由导致作者心情的灰暗呢?
生:作者是残疾人。
师:那么,以哪里知道作者是残疾人?
生:明明长大了要把腿给我。
生:明明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
师:是呀,同学们,你们刚才的理解很深刻。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一边要读懂文字,一边更要读懂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意思,这样才叫把文章读透。
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的方式去感受文本背后蕴含的。这样,学生就把文本读厚了,就把文本读深了,自然这样的品读读出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三、想象品读——感受文本情感的

在文本中,作者总是语言描写来表达的情感的。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作者在描写时还留有文本空白,这文本空白留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想象品读,这样就地让学生感受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
,《虎门销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大段描写了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无比高兴的心情,,当时的场景下的心情到底如何,作者却细细描写,留下了空白。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品读的。
师:同学们,虎门销烟开始了,场面真是壮观呀。你们看,虎门寨人山人海,有文武官员、当地百姓、外国商人……此时此刻会想呢?的心情一样吗?
生:当时,老百姓会想,这一天终于来了,人再也不要被毒害了,真是感谢老天呀。
生:文武官员可能会想,这害人的呀,销毁了这人就有站的希望了,民族总有振兴的一天。
生:外国商人会想,天哪!这烧的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呀。这么多的被销毁要损失多少呀。看来人也好惹的,还是别把运到来卖了。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品读,地对文本空白了补充。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文本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与文本了深入对话,与作者了深入对话。
(责编 黄鸿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