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美国,为什么美国底层人家里住别墅?1983版《推销员之死》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11268 浏览:39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推销员之死》曾被《纽约时报》称之为20世纪话剧的里程碑,并于1949年一举赢得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1981年,英若诚接到对外友协的邀请,参加一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到访人员名单中,英若诚了阿瑟·米勒的名字,他和曹禺私下讨论,不知阿瑟·米勒美国著名的戏剧家。英若诚等人在北京与阿瑟·米勒初步接触后,后来又专程赴美拜访,促成了阿瑟·米勒与北京人艺的合作。1983年,由阿瑟·米勒导演,英若诚、朱琳等人主演的《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登台,人艺舞台上一次里程碑似的演出。 1983年5月7日,该剧在首都剧场首演,轮演出持续到8月18日,共演出50多场,并出现了场场爆满的演出盛况,影响。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还计划经济,和剧中体现的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大相径庭。当年演出时,还推销员职业,所以演员们只能想象来诠释对人物及美国社会的理解,而观众们对有些细节也不甚明白,比如不“分期付款”的,也想不通男主人公威利既然是个美国社会底层的人,为家有别墅、汽车、冰箱和电视?但这些并不影响该剧北京人艺舞台上里程碑式的经典。在随后又演出了几轮后,英若诚先生的离世,这部戏就淡出了舞台,近三十年来再出现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
“事实上每年都希望能把这部作品重排”。院长张和平说:“今年是人艺六十周年,所以选择重排这样一部有的作品,此番终于得偿所愿,要告诉观众这部戏也代表了人艺的传统。”把老戏当成新戏来排,是院长张和平向全体演职人员的要求。此次重排,决简单的恢复,重新诠释这一作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