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20221 浏览:935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语言文字强烈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语文教材应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去对学生实施德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就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形象激励,春风化雨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反映,再没有其它学科能像语文这样形象,生动;也再没有其它学科能像语文这样教育人和影响人了。如三拳打死祸害百姓的镇关西鲁提辖;风雪山神庙手忍仇人的林冲;被封建“三纲五常”吞噬了的祥林嫂和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等等。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无不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无不荡涤着每一个学生的灵魂,学生在摩拳擦掌,在扼腕叹息之中,扬善,求真,净化自我。

二、情境渲染、移情动心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诉诸情感是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如教《窦娥冤》一课时,通过反复诵读,再加上悲乐的渲染,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哀怨凄惨的悲剧氛围,在这种情境中让学生反复品读:“啼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苦苦,烦烦恼恼——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种如泣如诉的诵读,哀怨凄惨的情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窦娥临刑现场。学生悲情激动,一面是对窦娥受冤的深深同情,一面是对官吏枉法的切齿之恨。就是这样在教学中扣击学生的“情”弦。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事半功倍。

三、激思励志,挑战命运

生而为人,忧患实多。教学时,也可用作者的经历启迪学生。一些作者忧患的人生,直面挫折的勇气,敢干挑战命运的精神等无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激思励志、启迪学生,更加真实可信。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身受宫刑,却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信念激励自己,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身心双重摧残,留下了一部《史记》光照尘寰;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的呐喊,留下了大型《交响乐》响彻人间;正直蓬勃年少的史铁生,忽然残废了双腿,一连好几年都在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却终究参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要“好好的活下去。”学生景仰他们对生命的真爱,对命运的不屈的同时,以此自勉,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

四、渗透默化,熏陶感染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往往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台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文的听、说、读、写练习中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其如水银泄地一样无孔不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字、词、句有意识的熏陶感染学生。如用“天生我材必有用”鼓励学生上进,有自信;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勉励学生不断追求;教哲学论文时,让学生明白“正其义而不谋其利”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久而久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炼了学生的境界,可谓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因此,语文教师要不遗余力的渗透德育,为和谐社会培养新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