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3741 浏览:9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审美教育有助于推动教学论文人的全面进展。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进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贯串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得以体现。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量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性,对推动教学论文人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现行的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天生为思维灵敏,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人。这就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以语文教材方面看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它给人以美感。其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具有审美的本质属性。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佳作。例如:同是写“莲”,语文教材中的“莲”是对莲的形态和实质的生动形象的描摹、联想和抒怀;或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摹写“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或联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足见语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穷宽广。这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奠定了客观基础。

2.以学生方面看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固然他们的年龄偏小,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熟悉结构,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为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去感受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决条件。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具及丰富的表情、语言来巧妙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熏陶。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审美素材的分类

1.人间真情之美(社会美):《藤野先生》、《我的老师》、《杜少府之任蜀州》、《《君子于役》等。
2、景物之美(自然美、艺术美):《春》、《听潮》、《岳阳楼记》、给乌兰诺娃》、《敕勒歌》等。
3、批判丑恶,使人明辨是非之美(社会美):《友邦惊诧论》、《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石壕吏》等。
4、歌颂真、善、正义之美(社会美、崇高美):《一面》、《白杨礼赞》、《小桔灯》、《荔枝蜜》、、《纪念白求恩》、《分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
5、爱国情怀之美(社会美):《枣核》、《最后一课》、《致黄埔江》、《假使我们不支打仗》等。
6、含哲理、辩证思想之美(社会美):《以三到万》、《生命的作用》、《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孟子二章》、《《陋室铭》等。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1.感受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感受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以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捉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使小橘灯的象征作用更加清楚,以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2.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串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那布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以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3发挥想像,创造“美”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
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托对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感受诗中创造之美。

4.通过比较,欣赏“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教学中能把握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比较,以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作用、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感受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发挥美育作用,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进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