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反思·探究”型校本教研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与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10875 浏览:386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感受到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如今,我校的教改教研之风正如这一阵春风,它吹“绿”了课堂,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我校在2006年4月选定《农村中学“影响·反思·探究”型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讨》为课题之后,近几年来,整个校园布满一种浓厚的探讨氛围。校本教研推动教学论文了我们教师专业的进展,使我们教师在教研教学中不断地取得进步。这两年来我也沐浴了这一阵春风,并携着它进入了语文课堂:一是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文本的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在口语教学中,细心打造练习目标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影响;反思;探究;阅读;口语
我校在2006年4月选定《农村中学“影响·反思·探究”型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探讨》为课题之后,相继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先后两次购置了相关图书,使我们教师可以涉猎大量的教育论述著作;二是对我们教师进行了多次课题探讨知识的辅导,举办了多次相关论述培训;三是课题组以多个方面对我们教师施加影响,帮助我们建树了教研意识,激发了我们教师的教研热情;四是课题组引导我们对照检查,发现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不足,探讨解决不足的策略,以而引导我们教师进行科学的反思。近两年来,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教师具体情况,选择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课堂有不足吗?”“革新教学论文课堂,提高质量”三个探讨话题,分别开展了“观摩课”“研讨课”“一课多授”“新教师汇报课”“教学案例会诊”和“教学比武”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教研活动吸引了我们教师走进探究大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感受到了江南的春意盎然。如今我校的教改教研之风正如这一阵春风,它吹“绿”了课堂,使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这两年来我也沐浴了这一阵春风,并携着它进入了语文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不足:什么样的人才算语文水平高?答案就是能用口头和书面语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又很丰富的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这个人必须字写得漂亮、话讲得清楚、看别人的文章能看得懂、自己写文章能写出分量。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在阅读、口语等方面下功夫。

一、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文本的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怕教,学生怕学。这是为什么呢?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篇,是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后留下的人类思想感情的精华,可是学生对其中的很多作品却敬而远之,不喜欢这些经典的阅读。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进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何愁学生不喜欢阅读语文教材?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兴趣呢?
1.教师对课程意识要有一个全新的熟悉
吴亮奎老师曾在《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教师语文课程意识欠缺,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功利性价值替代了语文学科的自身价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语文素养是什么呢?它就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在价值,即语文学科本身所蕴涵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正如文中所说,以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更多地是关注语文学科的功利性价值(如为了考试或其他目的而学习语文)这一面,教师是为考试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现在,我懂得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这种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不要忽视了语文自身的美和真。
在文中吴老师还指出教师语文课程意识欠缺还体现在语文教材代替了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不是以课程的视野来把握教材,而只是把教材作为一种文本、一种凭借、一种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担当着教材的解读者、传递者的角色。文本是由外在于教学过程的状态而进入师生间交互建构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转变为正式的课程。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应围绕着转化为课程式的文本而展开教学对话,达成对文本的理解,天生生动的、富有生活作用的教学内容。以上这些让我对语文教材有了重新的熟悉,使我懂得了怎样更好地利用教材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进展。
2.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文本的突破口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呼吁开放型课堂,呼吁让学生做“主角”的课堂。叶老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提倡“智育注重自学”,他以为学习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有真切的体验。有“海边渔公”之称的吴戈老师曾说过语文是海洋,不是池沼,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带领学生去大海探求。吴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让学生跳进“大海”,自己去学会“游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与探究的不足或大或小,或显或隐,几乎到处都有着。教师要随时留意挑出,引导学生去思索、思索、再思索,一直到求得正确答案为止。他以为,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发现值得探究的不足,对学生适当帮助、适当引领,而不是包办代替。
看到以上这些,我心里一颤:为什么我的课堂就不敢放手让学生当主角呢?为什么总是担心这没讲到那没讲到的?我们现在的课堂一般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默默无语地聆听。学生的灵性,都被老师的“好心”给磨灭了,哪还会自己去“游泳”?原来好的课堂老师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只是尽其“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的老师恐怕也还不能算是“善教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此乃为善教也。”
现在我为何不也学学“海边渔公”?我知道长期以来我们根深蒂固为学生“包办”课堂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正过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之后,我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不足,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解决疑惑,然后老师再指点,解决学生中有着的疑点难点,最后由学生负责检验所学内容。这样,教师彻底解放了思想,打破了僵死无味的方式,充分发扬,把主人的位置还给了学生,增强了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内驱动力,真正把课堂作为了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进展自己的练习场,激活了课堂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是精心设计课文的突破口,来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品德,以而也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片“春意”。如我在教学《项链》时,我一开始便问学生“你是喜欢丢项链前的玛蒂尔德还是丢项链后的玛蒂尔德?为什么?”学生听后马上快速看课文,各自有了自己的观点后又赶紧思索寻找理由。这样,在各自陈述理由的争论中,课文内容熟悉了,人物形象明确了,主题思想也能正确把握了。有时可以以课文局部来设计突破口。如在教学《葛朗台》一文时,葛朗台在妻子死后终于骗得了女儿的财产继续权,我问学生“真的是他的骗术高超得足以瞒天过海吗?”有一学生说:“我以为欧也妮没有被蒙蔽,这一点以‘眼睛的神气差未几是很慈爱了’这一句可以看出来。‘差未几’正说明这种慈爱是装出来的,与事实有着着差距。这是葛朗台精心伪装后留在女儿眼里的印象,显然,这也正是欧也妮对父亲的骗术的清楚熟悉。”学生自己在对课文的细心解读中,正确地把握了葛朗台的形象,也理解了欧也妮内心对亲情的呼唤,小说的主题当然也就不难发现了。有时也可以连续设问,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我直接以课文标题入手设问,然后一步步地激起学生探究不足的兴趣。不足一:他的梦想是什么?不足二:当时的美国黑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不足三:他号召人们用什么方式进行斗争?不足四:民权运动的目标是什么?弄清了这四个不足,也就很轻易地感受到这篇演讲稿构思严密的逻辑性这一特点。有时仅捉住文中一个字设问,便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定风波》这首词时,我捉住“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一句中的“轻”进行设问,“在泥泞的道路上穿着芒鞋走路怎么反而会‘轻胜’骑马呢?”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在讨论之后明白了诗句的深层含义,教师也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首词主题的理解这一难点。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