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6055 浏览:211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悄悄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深受感染。可以通过对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事件经过、景物描写的浅析来实现。这就是说,可以在发掘语言文字的体现力,发挥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行为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通过表情朗读,让学生产生“共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那么,如何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呢?

1.在先容文章作者时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学习《荷塘月色》,在先容作者时是这样说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文人,他就是朱自清先生。”简短的导语,渗透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公民意识教育。

2.在先容文章背景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和作者写作时的情况。在先容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态度、观点、策略,要留意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如教学《赞美》一文,在先容时代背景中,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情况,渗透爱国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又如教学《自序》一文,在先容作者鲁迅时,让学生了解鲁迅“弃医以文”的最大理由,是他在日本仙台看电影时,看到了中国人被砍头却有一群围观的中国人。鲁迅说“以那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作用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想要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样的背景先容渗透了爱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再如教学《鸿门宴》一文,在先容作者司马迁时,让学生了解其“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渗透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仗义执言”的公民意识教育。

3.在解释文章题眼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题眼”即是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捉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如《荷花淀》中的“荷花”即是题眼。它既是全文的中心,也是文章的线索。教学时设计一些不足:“荷花”是什么颜色的?课文中有哪些地方写到“荷花”?为什么要写“荷花”?通过学习思索,学生知道:“荷花”一语双关,既是白洋淀的荷花,又是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性格写照,水生嫂等正在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巾帼们有着“荷花”般的性格。以中受到如“荷花”般的良好品质教育,渗透革命乐观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4.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出门看天气,进门观颜色”,就是情境创设作用的通俗说明。创设情境,可以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如学习《赞美》一文,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又如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放《懂你》对学生渗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爱等公民意识教育。

5.在浅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眼前立起来,并铭刻在学生心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浅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策略,又受到人物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利用的烛之武的形象渗透不卑不亢、以大局为重、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又如学习《勾践灭吴》一文,利用越王“卧薪尝胆”对学生渗透“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公民意识教育。再如学习《名人传序》一文,通过了解“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的苦难人生,渗透了“苦难是人生一笔财富”的公民意识教育;学习《伶官传序》一文也是一样,利用“得天下终又失天下”的后唐庄宗,渗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公民意识教育;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利用的形象渗透“以天下为己任”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公民意识教育。

6.在浅析关键字词句段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关键的字词句段,最能揭示文章思想,表达文章主旨,课堂教学讲清讲透这些关键处,对学生掌握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如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捉住“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些关键语句,对学生渗透自力更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又如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捉住“满招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及“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关键语句,对学生渗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公民意识教育。再如教学《五人墓碑记》一文,捉住“……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关键句,对学生渗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漫话清高》一文,捉住“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存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保持一点心理平衡。就是对发财致富的人及至既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这些语句,对学生进行“淡泊名利”的公民意识教育;教学《泪珠与珍珠》一文,捉住“眼泪不仅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些关键语句,对学生渗透“由关爱一己到关爱众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7.在欣赏比较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人们熟悉事物,总是以自觉不自觉地以区分事物的异同开始的。而区分事物,第一步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吕叔湘先生指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吕叔湘语文论文集》)如《劝学》通过骐骥和驽马、蚯蚓和蟹的比较,渗透了“坚持就是胜利,做事要专心”的公民意识教育。又如《秋水》通过河伯和海神若的比较,渗透了“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要知错就改”的公民意识教育。再如在《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比较中,渗透了人格同等和无私奉献的公民意识教育。
8.在讨论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教师紧扣课文重点提问,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引导学生步步逼近不足中心,找出不足的答案,使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而有效地渗透了新公民意识教育。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设计不足相机诱导学生讨论人物形象。“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欣赏谁?为什么?”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都争先恐后地以不同角度诠释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欣赏蔺相如,由于他能言善辩,机智勇敢,胸怀祖国,顾全大局;有的学生说欣赏廉颇,由于他知错能改,勇于自责,神通无比,战无不胜;还有的学生说欣赏赵王,由于他知人善任,假如没有他大胆起用蔺相如,怎能完璧归赵?又怎能在渑池之会上占据上风?就在学生的讨论中渗透了“胸怀祖国,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公民意识教育。
9.在课堂小结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一堂课的结尾和一篇文章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功效,巧妙地利用一堂课的结尾来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名人传序》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停止的战斗,奋斗吧,同学们!这样的结尾显然渗透了人要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新公民意识教育。又如《五人墓碑记》一文,五个人之所以“能屈豪杰之流……”是因他们是“激于义而死”。他们的死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重于泰山”,又如鲁迅所写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结尾显然渗透了生死价值观的公民意识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就应树立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公民意识为先”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