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18611 浏览:824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特点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点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以为:“习惯不巩固,学习即是零”。这些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深远作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的终纵目的。我以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一、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以而获取各方面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都要求阅读必须留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索,才能领会。那种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阅读是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量。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参考书,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三、质疑问难的习惯。“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假如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过不足,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善于在学习中发现不足,开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进展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为他们创造探讨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练习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实在,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练习,学生就能达到“会问”、“善问”,以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的能力。
四、及时温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及时温习的习惯,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温习、多次温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温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温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温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温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温习策略。温习并不即是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轻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轻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温习策略,则会使学生感到新奇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以而提高温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策略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策略,使学生在玩耍中生动活泼地温习巩固了知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进展的条件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进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而且,完整的个性正是在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形成的。
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教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一定作用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量,进一步强化循序渐进的练习步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河北巨鹿县何寨校区铜马镇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