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0616 浏览:446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活动,语文学习的整个熟悉活动过程必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深刻影响。教师要关心并重视学习主体情感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对语文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31-02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普遍的反映形式。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结果。正确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是激励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激励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将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联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公道分配等。这种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使得教师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而且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缩短师生之间的间隔,以而推动教学论文学习。当然,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要适度。假如学习者确实需要帮助,而教师又不在场,就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但当学习者本来可以自己解决不足,而由于轻易得到教师的帮助,他们便会失去一个独立解决不足的机会,因而造成自我评价降低。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以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条件,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进展了自己的动机。根据动机的论述和有关探讨成果,提出以下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应以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进展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最新资料和信息。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以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2)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学生需要确切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将会怎样评价他们,以及成功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以事某项学习任务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清楚要他们做什么。此外,提出的要求既不能太高,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也不能太低,使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增强。实践证实,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结果,可以增强其进一步的动机。由于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教师运用反馈时应留意:(1)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2)反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课内外作业和各种考试结果的反馈。(3)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反应更重要。(4)应随时让学生了解间隔自己制定的标准还有多远。(5)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分数的高低,还应以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除给予分数或等级外,适当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评语是相当有益的。

四、培养和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动机,它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要激发学生去学习,则必须要有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激素”。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已经表明:(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需要积极进取的精神作支持,而自信心是产生这种精神的保障。我们常会看到,一个人假如觉得自己不聪明,那他就确实显得笨手笨脚;而一个人假如觉得自己很聪明,对自己布满信心,就有可能使他变得头脑灵活、思维灵敏。这个原理用到学习上,也同样会使学生获得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建立自己对学习的信心。(2)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讨。假如学习中不给自己提出不足,不去思索,而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材料,就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含有情感成分。假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没有投入感情,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也是被动的。(3)创设不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不足情境是指不能直接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不足的难度是构成不足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创设不足情境的原则是:不足要小而具体,不足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启发性。在创设不足情境时,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进展水平,严格遵循以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循序渐进的原则。(4)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形成紧张的师生联系,就很难设想学生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兴趣,注重培养师生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其次,教师还要掌握科学的指导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可运用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就学生的期待心理,而后及时导入新课;也可以在讲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不足,或在教学中设问,以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假如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联系,并且共同解决不足和承担任务,那么这种相互联系就会增进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跟福.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