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利用互动效应推动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18719 浏览:822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积极介入学习实践,使学生介入提问,主动思索;介入活动,主动探讨;介入评价,主动浅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与探讨着。

一、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对教师提出了角色转变的要求。构建同等、和谐的师生联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才能构建同等的师生联系呢?我以为关键就在于能否实现师生间的“同等对话”。这种对话,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不足,学生努力寻求解决的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间互相质疑的过程、向教师提出不足的过程和有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会招致教师“一棍子打死”的机会。在这种师生对话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应该真正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普通的一员,介入学生活动,与他们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不再把教师当作高高在上的权威来敬畏、服以,才能真正“挺直腰杆”做学习的主人。

1.打破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式,激发同等意识

讨论在今天的课堂上已被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但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全心投入讨论,他们似乎在一边讨论,一边察言观色,只要教师的态度有一点变化,他们的观点也会马上随之变化。几年来的学校教育使学生早已形成了“听老师”的思维定势,讨论并没有转变他们的思维定势,他们所关注的,也只是谁的发言更接近答案。我们可以以转变学生思维定势入手,主动介入学生讨论,并认真发表一些“异端邪说”类的观点。思维定势一旦被打破,思维火花的迸溅就如火山喷发一样势不可挡。

2.组织、引导、探讨教学,努力创设学生活动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形态里,教师处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新课程要求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联系,夸大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权威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介入者的角色转变。要实现教师以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学习推动教学论文者的角色转换,教师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探讨者。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主动介入意识

同等对话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师生联系发生了转变以而学生就“自主”了。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在学生的头脑中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成定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策略,促使学生乐学,并且会学,我们可以以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动机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激励和唤醒,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以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就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积极介入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2.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不足、探究不足、解决不足,形成能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还要点拨质疑的策略。教学中的“探”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种探讨,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原有的熟悉结构水平,创设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情境,要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策略,引导学生以各方面发现不足。

3.捉住闪光点,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新的课堂更开放,学生自主机会增加了,兴趣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有些平时不爱动脑筋、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介入进来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别,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肯定和指导,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适时恰当的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运用时会出现很多困难和不足。这些不足的有着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值得探究的。我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

1.异质建组,上风互补

在建立学习小组时我们主要以以下几方面加以留意:(1)小组不宜过大,一般前后桌一组,学习省时方便稳定。(2)以面向全体、上风互补的要求出发,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性格、个性、才能等保持公道的差别。

2.选择良机,恰当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能捉住教学契机,选准课堂讨论的焦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思维迁移时
在学习一些规律性知识的时候,可运用前面类似知识的思维策略,安排讨论,可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迁移。经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同时有利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2)思维受阻时
学生在探讨或做练习的时候思维受阻是很正常的事情,假如教师直接点拨引导,牵着学生鼻子走,效果不会很好,且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此时,安排讨论,学生通过共同探讨,解决了困难,真正体验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突发奇想时
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课堂上有时会突发奇想,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不足,教师应捉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既肯定了提出不足的学生的特殊思维方式,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给学生思索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

3.丰富形式,多维讨论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常常会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使得其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索,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另外,若课堂讨论形式过于单

一、学生会渐渐地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探讨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

(1)互相提问
这是培养学生发现不足能力的一种好策略。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或材料的基础上互相提问,可小组内提问,也可男女生互相提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不足,他们阅读得比以往更认真,提出的不足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不足甚至可延伸到课外,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讨论的兴趣。
(2)动态分组法
在课堂讨论中,还可以采用小组成员动态编排,如让女生固定在小组的座位上,而让男生活动,比如第一组男生到第二组,第二组男生到第三组,也可单数或双数组互换女生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地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的制约教学论文作用,有的学生则处于以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位学生提供同等进展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几方面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探讨的不足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继续探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