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几个不足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1025 浏览:451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上已经取得一些令人可喜的成效,然而严格说来,其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滞后于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和进展的需要,一些不足亟待我们加以关注和纠正。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熟悉,对其在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材编写、课程内容上都已经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以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近况来看,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仍然滞后于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和进展的需要,亟需我们尽快纠正这一偏差,真正发挥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一、有必要加强大学语文学习的“强制性”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压力的增加,人才竞争的加剧,实用主义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开来,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观念。高职院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当然也免不了受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和学习价值取向方面,实用性和工具性自然而然成为他们衡量课程学习的最高标准。
一方面是大学语文在各校教学中仍处于边沿状态,至今大多仍未被明确为必修课,进展极不均衡。很多学校的大学语文是否开课,开多开少,往往取决于校系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不仅各校情况不一,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开或不开,课时多少,是否继续开设,也很不稳定,很不一致。大多数的时候是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而且师资上普遍相对薄弱,教师缺乏编制上的保证。
另一方面是众多的学生几乎将全部精力都用于专业课学习、大学英语考级、计算机考级上,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汉语,汉语则退居二线,只求有个及格分就行。然而,当他们在专业知识上左右逢源,在英语考试中胸有成竹时,他们却常常会在用汉语说话和写作时碰到一种尴尬——自我先容时结结巴巴,与人沟通时意思含糊不清,写作普通公文时辞不达意……
诚然,每个以高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都应有一专之长,但社会更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在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价值是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多少来衡量的。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决不可忽视、削弱。
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但不能丧失对文字的运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不能丧失最基本的阅读理解、写作常用文书的本领。因此,语文的重要量决定了语文教育应该是普及化与大众化的。在某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考虑仿效英语四六级一样,采取强制性的要求。

二、革新教学论文教学策略,变“注入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

在新形势下,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论文教学策略。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相比过去有所进步,但有着的不足依然不少,最突出的体现是教学策略上往往沿袭的是中学时代的“注入式”,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意识不强。比如,对文学作品的讲析,往往把教学重点过多地落实在字、词、句、篇的理解和作品思想“微言大义”的挖掘上,很少引导学生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把握文学作品的精神要旨。轻易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无所启发,其后果是大学语文被戏称为“中四”语文,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非常厌烦大学语文。
如何使大学语文教学以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这就涉及到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数量上的补充,两者在探讨性、深入性和革新教学论文性上有着质的区别。假如说中学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侧重于培养所谓的“显性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话,那么大学语文则要求在进一步完善这种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所谓的“隐性能力”,即文化认同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养、品位的提高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决不能因循守旧,简单地沿袭中学语文的授课方式。
为使学生愿学、乐学大学语文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讲好文学精品本身上,必须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分量,转变以往教师一人以上课讲到下课的“注入式”策略。教师应着眼于把作品讲活、讲透,使学生把握到其中所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实质,而不是一味讲字、讲词、讲句而忽视了整体把握。具体策略是结合作品实际设置一些不足,引导、启发学生去思索、发言、讨论,甚至是争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促使他们“自主式”学习,深入思索,大胆革新教学论文。

三、加强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及作用的熟悉

在当今社会,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解决各种复杂不足的任务。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修养,而且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以某种作用上来说,后者往往起到更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笔者以为,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之一应该是语文素质。因此,捉住大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渠道,就是捉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其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
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的社会作用不是直接的物质作用,而是通过精神的感染启迪和潜移默化,将真的启迪、善的感化溶解在美的陶冶之中,是以情感人、以形动人的。因此,文学作品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那些杰出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笔下一个个高大、出色的艺术形象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学生们通过人物形象可以感受到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他们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思想和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方式,相比于强化式的政治思想教育,更轻易被学生接受,事实证实它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延伸语文教育的空间

有识之士早已指出,教育决不能依靠单一的课堂渠道解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院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真正作用上的学生心理素质的进展和人文素质的提升,离不开校园健康文化环境的影响,离不开浓郁的、格调高远的人文氛围。因此,加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延伸文学教育空间,提升校园人文品格,推进校园人文环境的革新教学论文,是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成效息息相关的。
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图书馆和网络是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场所,文学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这里,并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保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常开展之余,应构建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活动、图书馆、网络、人文讲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全面辐射的文学教育环境。
学校既可以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思想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文学知识竞赛、演讲辩论、影视文学作品专题研讨等活动,或者依托有联系、室,在学生中成立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课外活动,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举办人文讲座,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文化、文学比赛,通过发动广大学生积极介入,通过广泛的争鸣和讨论,使学生们始终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以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之,只有注重课内课外互补,才能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