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西红土地传统文艺向语文教学回归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6747 浏览:228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回眸闽西大地曾经高高飘扬的猎猎旗帜,唱着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那一幕幕撼人心魄的盛大场面奏响了永远流淌的红色乐章,无论岁月过去了多久,历史总能在我们耳边回荡。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关注人的进展,首先应该关注人的品德的进展。把语文教学放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生长于其中的红土地文化背景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革新教学论文、内容革新教学论文、策略革新教学论文,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并让他们牢记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只有牢记历史前进的脚步,我们的文化才能够长存。
关键词:红土地歌舞戏剧语文教学的回归传承文化艺术生命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中学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中,以推进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闽西,八闽大地的一方瑰宝,地处闽、粤、赣交界的这块红土地,有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摇篮。“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了军魂不灭的气力源泉;“望云草室”,透过那青砖灰瓦下的窗户,似乎仍能回忆起当年红军领袖们在此起草重要文件时的灯光;芳草萋萋的“罗汉岭”,仿佛又看见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瞿秋白,用俄语唱着《国际歌》和《红军歌》英勇就义时壮烈场面,这一切都让我们这些在红土地上长养着的闽西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在革命上广为流传的红色文艺活动更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文艺建设注入了一股生生不息的气力!

一、歌舞是革命深沉的脚步

回想当年,老百姓为了抒发自己当家作主的喜悦和拥护、红军的感情,开始用传统民歌、山歌填上新词,加上自己熟悉的本地区民间舞,或配上灯彩边歌边舞。“红军来了大翻身,穷人当家作主人,学习文化入夜校,瞎子开目见光明。”
在这块非凡的土地上,闽西儿女用聪明和宽厚、热血和生命,镌刻下了啸天长岭的风雷、辛耕别墅的蓝图、汀州整编的壮举、新泉整训的英姿、古田会议的光芒、汀江楫棹的豪迈、才溪调查的风采,它们伴随着汀州试院的灯光、领袖生死的以容,一同守望着胜利。对于生长在闽西这块红色热土上的学生来说,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文化历史,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品质的方方面面得以正确形成的丰富营养。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作用上以自我中解脱出来。”所以语文教育就要以小培养学生勇于奉献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每当村里的红军战士们上前线时,乡下村头,大路旁,小河畔,石桥边,冒着绵绵秋雨,行进在下山的道路上,望着两旁一树树空荡荡的梧桐,舍不得呵!送行的脚步依然没有停顿。当红色歌曲《十送红军》回响于耳际时,我总会跟随着那优美的旋律,不由自主地步入那史诗般宏大的送别场面中。音乐就是有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穿透力,它能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迈入一种庄重豪迈的领域。因其悲壮,所以深情;因其深情,所以动人。
在中学阶段,选修课也好,校本课程也好,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求语文教学围绕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来设计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课程标准夸大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八月桂花遍地开》、《映山红》、《情深意长》……这些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歌舞伴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将闽西人民与国家的命根子牢牢相连,血脉相融,因而使得中国的革命文艺事业以此进入了一个良好的进展阶段,发挥了它的功不可没的历史作用。

二、戏班演绎血泪的革命人生


红土地文艺活动的另一重要形式是编排各式各样的革命戏剧。革命戏剧要求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创作和演出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但这些知识分子充分考虑到观众多是客家群众,所以努力吸收客家文化的养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贴近客家人的实际生活和欣赏习惯。军事斗争是苏区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不足,自然地成为革命戏剧的重大主题。这类戏剧主要有:《粉碎敌人的乌龟壳》、《夺》、《打宁都》、《游击队反击伪军队》、《追击》、《埋伏》等,这些戏剧充分地体现了红军和革命群众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显示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扩大红军》、《当红军最光荣》、《欢送哥哥上前方》等,描写群众踊跃参军的作品层出不穷,起到了很好地鼓舞士气、提高思想觉悟的作用。
由于我们民族有这样一种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特别是有那些构成我们民族不折的脊梁,以及革新教学论文开拓精神的民族精魂,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经久不衰,即使经受巨大的挫折也能振作奋起,并不断地走向辉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深深融入自己血液的并付诸行动的情怀,这便是把个人的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结起来。红土地上诞生的文艺创作是群众运动的产物,它的创作者大多数是名不见传的普通工农,其创作方式以集体创作加工为主。许很多多的无名作者的创作能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拿得起,放得下,一切以人民大众需要、革命需要为转移。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与进展一般意志品质时,要留意以历史及现实生活中的优秀人物形象为榜样,使学生既明确为什么要培养道德意志,又有仿效的对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闽西红土地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

三、战地黄花分外香

建构主义心理学以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熟悉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熟悉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在向学生传授红土地文艺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调查探讨法、实践探讨法、总结探讨法,鉴戒探讨法,分步骤进行。首先,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和老一辈的口口相传,对红土地文艺有初步的印象,不断发现、搜集报刊、网络资料;其次,在自习课时间,由语文组老师带领所教班级同学带上笔记、相机等参观闽西历史博物馆,记录或拍下令他们感动的画面或文字历史,活动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写下此行的感受并上交;再次,拓宽学生的视野,不仅立足于本地区,还要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如江西、广东等省的红土地文化进行了解和比较,丰富了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我们中学纷纷组织初高中学生进行“红色之旅”来加强他们对红土地文化的再熟悉。这种方式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走出校园、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契机,也将使他们再一次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洗礼,始终把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放在首位。学生们通过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真切地体验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革命传统,培育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量和必要性。同时也为中学弘扬红土地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让文化的传承寻找到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新出路。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闽西人不忘过去,更着眼于开拓未来。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革命者重新召唤革命的亡灵,是为了新的战斗任务。”我们发扬过去的革命传统,是为了重塑红土地的人文精神。坚持文艺百花之一簇的红土地文艺,包括掀起一轮又一轮闽西红土地文学探讨,勇敢地在全国南征北伐,我们的愿望,就是展现这一片血染的土地的风采,喊出历史深处和现实眼前的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声。
参考文献:
[1]舒龙著.红色戏剧”运动的骁将——人民艺术家李伯钊[Z].源自网站www.shulong.net.
[2]吴晓邦主编.当代中国舞蹈[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王克芬隆荫培张世龄著.二十世纪的中国舞蹈[M].青岛出版社,2004.
[4]曹春荣著.苏区文艺的大众化与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J].新文化史料,2006.
[5]凌步机舒龙著.这里一片艳阳天[M].红土地丛书,2004.
[6]周立群庞车养编著.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7]林崇德著.教育的聪明[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李晓菁,福建龙岩市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