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5118 浏览:198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申,要把好诵读关,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回忆等诸多的心理功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阅读审关趣味。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老舍先生曾说:“除了留意文字的作用而外,还要留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需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要把好诵读关,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回忆等诸多的心理功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的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描写美的事物的朗读来引起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描写丑的事物,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假、妍媸、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那么怎样来指导学生的课文朗读呢?我以为指导朗读时也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常听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读出感情。实在,读得什么样才叫读出感情?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指导朗读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感情基调。这一点,是最轻易被忽视的。常听老师抱怨课文不适合朗读,实在正是没有把握好这一点。读出感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我觉得,只要学生读得通顺、恰当就完全可以了。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为说明文最不好读,理由是“读不出感情”。我想,这里有着着一种误解,以为感情朗读就一定要读出“情”来,实在不然,作为说明文,有的仅仅是为了向学生阐述一件事或一种事物的结构、原理,文章本身并不带有多少感彩,你非要读出多深的感情来,这无异于逼着学生无中生有。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下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碰到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这里的两句话都是完全的说明性文字,只是要告诉学生太阳与我们的联系,别无他意,读起来,语气不用抑扬抑扬,语速也不宜有太大的变化,而更应该像讲解员的解说词。假如非要学生带着“感情”来读,结果定然是不尽如人意的。有的文章,就算是同一篇课文它各部分内容的感情基调也是不相同的,这样的文章,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语速等都要有较大的变化。如《月迹》一文,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体现孩子们悠闲的等月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月亮出来后,月光洒在屋里、洒在院里、洒在孩子们的心里的一种欢快激动的心情。由望月一议月一寻月,文字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二、在指导朗读时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别。

1 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选择与他们比较适合的材料,并为他们确定不同的标准。如慷慨激昂的,要多叫性格开朗、办事果断的学生来读;而感情平和的,则适合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读;至于说明文,由稳重、冷静的同学来读效果会更好。
2 要特别留意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男生适合读感情比较深沉的,女生则更适合读比较欢快的。像《丰碑》《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的课文,应选声音浑厚的同学来读,而《难记的泼水节》《若柚》这样的课文则应由声音较轻、较细的同学来读。这样一来,每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因自己性格的不同而读出不同但却合适的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树立信心。以《麻雀》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要体现的是深沉的母爱,而文中的老麻雀心情发生了几次变化,它的感情体现是很强烈的,还要渲染出当时的危险气氛与作者的同情,这就要求朗读者的语感非常强,在读老麻雀的体现时突出它矛盾的心理,读的体现时营造危险的情境,而读体现作者同情的句子要平而不淡。像这样的课文,要想让班级里多数学生都读得很好是不可能的,假如强求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失败感。倒不如只选几名适合的。让他们读到最好,而其他同学则尽量去读,去感受,同时让他们明白自己无法读得很好的理由,并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
实践证实,只有留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别和文章本身的体裁差别,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朗读特长。教学如此,指导朗读亦是如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