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4633 浏览:159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低级中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素质。这几年来,我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惑:
困惑之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与应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歪路左道而加以制止,有着“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处在一种“吃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特别是在“生源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阅读教学工作更是举步维艰。殊不知,教育的隐性的东西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育的功利性和急躁的心理导致教师学生对分数看得很重,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困惑之二:
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这就不可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发现,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农村集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也没地方买,就更谈不上课外阅了。
困惑之三:
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以而导致工作倦怠,教育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是教师的全部家当。而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体知识还需要条件知识,需要实践知识,有多少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多少人是在上课的铃声刚一响过,便夹着课本进教室,多少人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熬薪待命,早早就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有多少人人浮于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有多少时间用于钻研教材,用自己的经验和生命却读解教材,作个性化的读解呢!教师的这种工作状态也就势必让他们产生一种“拿来主义”——毫无扬弃的照本宣科。讲起课来“穿新鞋,走老路”,语言乏味,缺乏,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这些都成为了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难,在这几年的时间内,我进行了艰难的探讨,摸索出一些策略,采用了一列的做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进行知识储备

面对学生图书拥有量少这一特点,我们就让学生每人每学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每学期学生就可以有三四十本书可读了,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选,评出读书优越者,并赐与奖励,这样在老师硬性的要求下,以而加大学生读书的量。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熟悉不足,哪来理性的奔腾。阅读本质不是技能练习,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索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气力”。

二、加强知识记忆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实在,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夸大“背诵”为主,民间有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加强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的口舌生疮,苏东坡更把天天花两个时辰诵读《汉书》作为自己天天的必修课。曹雪芹词汇量达8000多,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竟达12000多,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里的200余篇古文,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条件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先背课文,再背古诗,开展背诵比赛。我在所教的班级展开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已经两年了,同学们在“考级”的刺激下,都背诵了大量的诗文。但对诗文理解多少,能不能感受其中的精华,却是个未知数。也许,在他们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过程中,会慢慢的消化,吸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中国古代学有所成者的总结的读书经验上来说,尤其夸大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著名的学者朱熹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量,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别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的多了,熟了,“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话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二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中学语文教材也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条件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对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进展。学生对于运用性的目标、审美性的目标、探究性的目标可能各有侧重,但是背诵是其基础,假如语文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的需要,那么转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可以指日而待了,学生也一定会很正确流畅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文以言情,文以表性,规范而流利的使用语言文字,甚至是妙笔生花也不是没有可能。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
生达到“悟”的境界
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思维的深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以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固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捉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索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灵敏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浅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介入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阅读教学形式多样,且具有相对广阔的抽象空间,为学生活跃思维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因此,学生因人而异地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有着着体现自我意识,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过激言行。但是,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极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施教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则可以吸引学生留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彩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师生共同相融在强烈而鲜明的情感意境中。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诵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四、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为了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进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索能力。因而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具体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索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展,想象力和思索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不足等结合起来进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体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进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练习,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让一位同学复述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生在身边的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中的优美的句子;练习一阶段后再让学生以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以免失去复述的兴趣和勇气。待练熟了,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故事。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变得爱思索、会思索,思维能力也能进展起来。以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也许不少人会以为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事,实在不然,农村初中的学生文化积淀不深,知识面不广,再加上农村条件的限制,复述故事仍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经过几年来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满足的教学效果。当然前面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讨和实践,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不断的进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