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2751 浏览:1059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搞好德育工作是顺利有效进行学科教育的条件。以多方面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贯串进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语文课本”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持久兴趣,以而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和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塑造完整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格;课堂管理;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0-0101-01
语文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更留意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语义学习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获取道德信息,陶冶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怎样让德育深入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和感受。
1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气力。因此,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理想的教师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智能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教学论文、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在于它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联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不只是指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而且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对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的人格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现实真实,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
2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须的强制性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进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进展情况教学论文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的管理既要以严治教,又要有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以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须留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留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课堂管理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要着力调动集体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师的社会传递
教科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社会要进展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将人类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课堂教学是实施这一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这一社会传递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集中体现在对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其公道变异与“再生”,以而达到“文化增殖”与“活化”,然后力求运用最佳的策略和手段使这种传递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的社会传递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还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联系上,历来是教育革新教学论文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以,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以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社会传递过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公道、充分、有效的发挥。
4集体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学生和集体三主体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作用与彼此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各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这里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指体势、表情、目光、间隔等。集体的人际交流能把集体的期望、规范、价值观、信念、态度等通过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进行传播和扩散,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凝聚、驱动或同化效应,以而发挥德育功能。良好的班集体中,对课堂上出现的非道德行为,同学们会用语言、或用表情和目光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厌恶,构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有的学生就会在这种压力之下转变态度。课堂上同学中一旦有发现、创造、互助、合作等积极行为时,同学们就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和赞赏的目光,形成一种“社会助长”。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环境。课堂上气氛和谐活泼,能为师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苦闷和失望,进而熟悉到自己的价值、尊严,树立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实践表明,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巨大的教育气力。
5学生的内在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教师和集体的影响外,其内部的心理动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只是智力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生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就会被激活、开发和强化,进而成为直接推动主体产生新的认知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因。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再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是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统一,是良好思维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协调共振。因此,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课堂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生机制。
总之,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练习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妍媸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