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6 点赞:13196 浏览:572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聪明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一些感受: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实在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往返”,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练习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假如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由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执教语文多年,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策略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假如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浅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缺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策略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不足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讨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讨不足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新知识。创设不足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不足。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不足。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不足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不足。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不足往往比解决一个不足更重要。”不足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以提炼文章主题,还是浅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不足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以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不足。因此我们在课题探讨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不足,我们通过探讨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不足的对策。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不足。不足是思维的开始,不足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不足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不足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深思、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不足。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进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轻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不足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进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感受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先容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以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