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效应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3311 浏览:1067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深厚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们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让他们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情感是对任职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以而过渡到对熟悉对象的体验上。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教学,即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情和爱,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心理进展得到平衡。一个具有健全心理品质的学生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感情的交流。假如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融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设一定的情境,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热爱生活的理想。“仁爱产生仁爱”,这是英国教育家宾塞的论断,教师向学生倾注爱的情感主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情感是沟通师生联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
学生学习语言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即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语言学得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练习。”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而语言习得则是指语言交际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据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进行情感体验的转移,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这种学习方式贯串于学生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熟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他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以而避免形成单一的、刻板的熟悉。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熟悉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有着的可能性,以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有着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体验才能得以实现,人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才会体现为一种需要。
以某种程度上说,情感体验就是学生借助语言熟悉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获得语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感情的支配者,是情感体验的主体,语文素养的拥有者。为了让学生获得语感体验,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着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策略的综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获得情感体验,实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在由教师、课程资源与学生组成的教学情境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是同等的,是一种同等的对话。所以在同等、宽松的情境里,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相比,应发生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介入者,仅仅是个语言交际中心和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主体,并不是什么权威。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索’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索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聚会”里,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笔者以为,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教师一道,同是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的主体,教学以某个交际主题为中心,应做到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语用体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均可在同等交流中实现。
语文课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索及表达方式,并终极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作用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