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温习课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5468 浏览:197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温习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奇多样,在短期内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七、八年级学生来说,知识的积淀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需要在温习时夸大温故知新,通过拓展运用文本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效。如何在温习课中体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首先要以教学设计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以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回顾文本、温故知新。

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考试也十分重视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就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温习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板块,巩固文本、拓展文本、运用文本,以而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掌握答题技艺教学论文的目的。如何设计巩固文本知识这一环节呢?诚然,巩固文本知识,首先就要对所学文本加以回顾,但就一个单元中五篇课文逐一加以回顾,这和上新课有什么区别呢?只能造成时间白白的浪费,学生厌学,导致教学效果低下。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巩固文本的效率呢?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们就要留意文本知识线索的条理性,突出文本知识的重点,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明晰的知识线索图。例如在设计温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课文时,笔者以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作者:沈以文(乡土文学之父);重点字词:酬和、譬喻、即物起兴;内容、思想:山野对歌—人物描写,山路满歌—环境描写,村寨传歌—场面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以而传达出作者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情感;写作特点:1.工笔描绘,栩栩如生。2.环境衬人,烘托渲染。在设计《吆喝》一课时,也是以此为方式进行归纳。作者:萧乾(北京人);重点字词:囿、招徕;内容、思想:首先引话题、总写北京吆喝声的特点然后写早晚、四季的吆喝、最后对吆喝进行评价、品析。思想情感:思吆喝声、念往昔生活;写作特点:地道北京口语、结构严谨。学生以此为方式,归纳其它三课的知识点,学生自己概括起来就有章可循,在已有的基础上就可以轻松的概括、归纳整理重点的知识,老师再加以夸大,就可以牢固的掌握了课本的基础知识。

二、拓展文本、举一反三

巩固了文本知识,学生也就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但语文知识面广而博,我们要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接下来就要留意文本知识的拓展。那么该如何拓展文本呢?笔者以为首先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选好了,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取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拓展延伸中,首先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将自身了解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积累很乐意说出其所知道的少数民族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藏族的沐浴节、望果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知的少数节日重点加以先容。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是傣历新年,傣语称"尚健"、"尚罕",是送旧迎新的日子。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元宵节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策略)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由于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昼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由于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此时,学生听后,更加感觉祖国地大物博、各名族都有自己特点。就可以激发他们想了解更多的节日,以而达到事半功倍教学的教学效果。在《俗世奇人》一文的拓展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古今中外奇人奇事。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以及见闻很乐意把自己所闻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加以引申,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呢?学生就会发表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结合起来,深情对学生说:“生命真是一个奇迹,生命可以创造奇迹。以我们呱呱坠地起,就宣告我们每个人是生命的强者,也许在生命的旅途之中,鲜花四溢,硕果飘香;也许布满荆棘,崎岖坎坷,但老师希望你们永远做生命的强者,拥有一技之长,立足于天地之间,去创造生命的奇迹。”当时,学生不约而同鼓掌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以文本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假如不这样做就会使教学陷入漫无目的的境地,也必然导致温习课教学效率的低下。好的文本知识的拓展,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相关的有益知识,而且也会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三、运用文本,掌握技艺教学论文。

学生固然占有了大量的文本知识,但是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答题技艺教学论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就应仔细探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归纳相关试题类型,教给学生有效的答题对策。假如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就会导致学生觉得非常枯燥,终极的结果只能与愿望背道而驰;相反假如我们教给学生一定的答题策略,再加上学生睿智的思索,就会使其在解答相关不足时显得游刃有余。比如在温习第四单元乡土文化时,我把有关乡土文化的试题归为四大类:叩访名人,饱览名胜,历数民产,细说名胜。对于叩访名人这类试题,首先让学生要了解陕西的名人,如黄帝、炎帝、周武王、褒姒、张骞、司马迁、白居易、贾平凹、路遥、张艺谋等。在此基础上,师生以张艺谋为例加以先容,示例:张艺谋,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成功设计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被人称为“天才导演家”。以中让学生自己悟出答题技艺教学论文,在名人先容时,要先说出人物的事迹、然后对其业绩加以评价,语言尽可能要简洁。第二类试题为饱览名胜。学生固然对于景点、古迹非常熟悉,但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对此老师就要点拨、引路。如在上课时我写出了有关岐山的先容词:欢迎来到周礼的源头,青铜器的故乡。这里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四季风光,无不可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先容名胜的语言的特点,学生很快就会说出,以历史、物产、自然风光等加以先容。借此引导学生在先容名胜古迹时特点要突出、语言要亲切。第三类为历数名产类试题。首先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了解陕西的名产。要求学生自己撰写广告词,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然后由老师加以点拨。可以出示老师所写的广告词,如香香酥酥就是我——岐山锅盔。岐山臊子面:名震三秦,誉满西北。最后归纳出广告词的特点:诚信、形象。第四类为细说民俗类试题。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学生能说出自己熟悉的民俗,但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见学生对生活细微处关注太少,此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比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在包饺子时,总要在饺子里包几枚硬币,谁吃到硬币就意味着来年福气多多。这一叙述既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同时又揭示出这一风俗的美好祝愿。故我们在答题时,既要说出自己熟悉的民俗,又要有独特的见解,就可以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所以学生的答题贵在得法,解题策略掌握了,在做其它试题时就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总之,语文温习课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但好的温习课教学设计既可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又会把课内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并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故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注重语文温习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乐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努力使温习课教学出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的新天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