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轻易出现不足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4364 浏览:118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实录:
时间是2010年9月
地点:泊头市某中学的7年级教室
课题《四季的雨》
师:有很多名人描写了雨,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文章,叫什么
生:《雨的四季》
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感知作者笔下的雨,带有什么样的感情?
师:读完了吗,谁能说?
生:美,带有爱恋的感情。
师:以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开头和结尾的抒怀段落。中间是写雨。
师:能把写换个词吗
生:描绘
师:下面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也美一下,谁来读(学生很踊跃,有读春雨的,有读秋雨的,音乐的声音很大,几乎盖过了朗读的声音,而且自始至终用的都是一首曲子。其中一个女生抢了三次,也没有得到机会,老师视而不见,只是每位学生读完,她说“好”或“很好”)
师:谁还能读得更好?(又有学生站起来读,老师又评价:好不好啊,鼓掌。学生随着老师的话鼓了两下掌。)
师:下面说一下每一季节雨的特点
生:总结补充:春天:娇媚、柔细
夏天:热烈、粗犷
秋天:端庄、沉静
冬天:自然、平静
师:下面我们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细读赏析,看看哪里写的好,好在哪里?
(学生读,讨论了几分钟)
师:谁来说?
生:我觉得春雨写的好。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师:好,谁还说
生:写夏雨的时候,写豆粒似的雨点落下来,用了比喻,很形象。
师:这是比喻吗,是比较。(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教师又纠正错了)
师:最后一个机会
生:(齐声很遗憾的发出)啊——(教师没有顾忌学生,接着进行下一环节)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本课描写的技艺教学论文
生1: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
生2:恰当的修辞
生3:抓细节
生4:巧妙措辞
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师:还有一点,文章选取了多种事物(这时教师看了看表)下面我们回忆一下学过哪些有关雨的诗
生1: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2:到黄昏,更兼梧桐细雨(这时,下课铃声已响)
生3:
生4:
师:有一句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我给大家读一段有关雨的文章,大家仔细听(老师很入情的读着,窗外学生熙熙攘攘,室内的学生也有点做不住了)
师:(读完,自己匆忙总结)这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写,写的很悲惨,由于他是以同情祥子的角度来写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步骤:一,默读、感知。二朗读、归纳。三、细读、赏析。四扩展、延伸。我们看到教师在努力实践着新的教学理念,尤其在很多听课的眼前,她也在尽力想把课上的完整,上的完美,但我们以中还是发现了新课程下的教师轻易出现的一些不足,这也是新课程下课堂需要忌讳的。形式上学生是主体,实际上是教师在导演。比如在这堂课中,在让学生挖掘雨的美的句子时,学生兴致勃勃,有的学生甚至抢了三次才抢到了发言权,但在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甚至很多同学准备发言的时候,教师却终止了这一环节,由于要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所以本该深挖的这一教学环节成了蜻蜓点水,教师说最后一个发言机会的时候,下面学生是一片“啊”的遗憾声。
教学为求新而使用教具,用反而不如不用。
随着教学条件的日异优化,教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档次也越来越高,以某种作用上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科学公道的运用,效果不言而喻。假如使用不科学不公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使用教具不顾教材内容特点,任意选用,求多,求新,求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有的教师纯粹就是图新鲜摆花架子而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是用来代替板书、代替讲课。像本课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四季的雨时,用了录音机放音乐,音乐的声音很大,几乎盖过了学生朗读的声音,而且作者描写的四季的雨是不同的,春雨的娇媚,夏雨的热烈,秋雨的端庄,冬雨的平静,教师却用的是同一段音乐,冲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影响了学生朗读,用不如不用。
教师语言贫乏低效
课改中,固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教师的语言艺术仍至关重要。尤其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在本课中,教师试图通过阅读让学生达到理解本文的美。于是采用了默读,朗读,细读等形式。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采用让学生自由抢读某一段落的形式,但每位学生读完后,教师都是“好,下一位”,“很好,下一位”。这种评价,让学生不知好在哪里。然后教师又说:谁还能读得更好啊?于是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完后,教师仍然是“好不好啊,大家给他鼓掌”。于是看到很多学生带着疑惑的表情随着拍了两下手掌。读得过程应该是一个教师指导阅读的过程,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交给学生去评价,让学生真的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欠缺,这样才有作用,学生才会进步。
为完成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起抓。
本课教师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而我以为在写作策略上本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写雨的策略。而教师为了体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总结特点,学生们总结了很多点,恰恰没有总结出本文最具特点的地方。这时候已经快下课了,教师说还有一点是描写了很多事物。至于这很多事物和雨有什么联系,怎么通过这些事物来突出雨,这正是该深挖的,由于很多学生写作文只所以没有话写,就是由于就物写物,而本文写雨,不仅分了四季,还通过树木、小草、草垛、屋檐、人们等等写出四季雨的形态,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而教师为了完成下面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句话带过,该挖的地方没有挖出来,重点没有突出。
为了使课程上的完整或完美而拖堂。本课在拓展的环节下课的铃声就已经响了,可教师仍津津有味的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雨的诗句,更不应该的是下一个环节,教师准备了一段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描写雨的段落,让学生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安排的内容很好,但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这时窗外都是下课的学生,熙熙攘攘,学生哪里还有心欣赏,所以教学内容要依课堂而定,要注重课堂的天生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留一个尾巴,像评书一样去下堂课分解,比拖堂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下节课有一个期待,又不至于对教师产生反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课改的成功与否还要靠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讨,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