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4344 浏览:601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培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倡议》中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策略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以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三)教师要言传身教。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以为“情感的纽带是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由于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介入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1)营造、同等的教学氛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点,既有明显的内隐性和沉默性,又有较大的差别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别,建立一种真正、同等、和谐的师生联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交流。(2)创设全面、正确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体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而教师在运用文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时,必须考虑在具体时间、特定环境当中事物的客观进程,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充分、正确的情景。(3)进行及时、正面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同时,正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及时、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才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脱离教学进行机械的体验,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到文章中进行真确的体验进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注重文本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以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作用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夸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以个体角度深切感受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夸大要加强朗读,而且贯串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留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策略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笔者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先容相关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自己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艺教学论文,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阅读与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互动中体验: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尤为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组织学生就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和于勒的命运展开讨论,学生在一番讨论后用“十年期盼,翘首而望,全家做尽金钱梦;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似陌路人”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联系。学生在互动中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
(2)情景中体验: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让学生自己蒙住眼睛半小时或一小时,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对待盲人。也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设置的多媒体情景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续写《天子的新装》、《孔乙己》等文章。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纵或进行某些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经历中去体验,以而加深理解和产生熟悉、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后,可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做点小事,如洗洗碗、捶捶背、洗洗脚等来体验浓浓的父母情。
(5)艺术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氛围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天子的新装》、《范进中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在比赛中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好好学习。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