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足设置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5746 浏览:21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不足的设置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心灵”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由易到难,由简至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激起所有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高处。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有效做法。
纵向式提问设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纵向发掘。由一个主要不足引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方向深入下去。进而获得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实现师生的自主探究,和对话,以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采用了纵向式不足设置。让学生经过精心预习,了解过课文的故事背景后,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填空题: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
这个不足能对课文阅读起着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以整体上介入性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等。能顾及全班整体性。由于不足设计科学,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思索之后,得出了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严厉的人③是一个爱国的教师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一个温和而又严肃的人……
这个不足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本文的主题。
这样一层一层深入的设问,直到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这些不足弄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
横向式不足设计。设问时对学生的思维作横向扩展。由此及彼,由表及由,由点及面,使学生的思维像投石激浪一般。步步扩大。
我在教授鲁迅先生的《阿长和(山海经)》时,首先设问:
在鲁迅先生一生的作品中没有一篇独立的文章来写过他的亲生妈妈。而却用了一篇单独的文章来纪念他的保姆——“长妈妈”。这是为什么?
这一设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涛,一连提出了五个小不足:
①“长妈妈”有真实姓名吗?为什么叫她为“长妈妈”?②“我”为什么称呼“长妈妈”为“阿长”呢?③文章是赞扬“长妈妈”又为什么要写“长妈妈”的很多缺点:背地里说人是非呀;不许我随便走动呀;晚上睡觉丢脸的睡姿呀等。④为什么还要写除夕夜长妈妈教“我”吃福橘,讲吉利话。⑤“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感激和敬佩之意的?
如此,教师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不断地和文本对话,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究,一个不足一个不足地扩大难度。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展开,文章的主旨——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及“先抑后扬,真实写人”的写法学生在层层的设问中深刻地领会到了。
连环式不足设计。设问由因到果。又由果到因,如此连环往复,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围绕一个不足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索。它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中的预见性。
我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便采用了连环式不足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呢?
学生又议论纷纷。他们的发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孔乙己自身的理由,他身材高大,没有考上举人也可以通过双手的劳动来获取存活;他不该那么贪酒喝,是这个性格把他送上“断头台”的;他不该去偷东西,穷人宁可去乞讨也不能去偷东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嘛。是他“偷”的毛病把孔乙己逼上了绝路等。其二,是当时社会理由造成的。当时的人麻痹不仁,没有同情心,在孔乙己逼近死亡之时,人们照样嘲笑他,他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是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去,就是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其三是当时考试制度把孔乙己逼死的。丁举人是直接理由。他与孔乙己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是科举考试的成功者,就可以对科举考试失败者的孔乙己为所欲为,甚至打死。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所以孔乙己拼了老命也要去考科举。这种制度扭曲了当时考生的心灵。
学生能够发表如此深刻的意见,说明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已达到深刻的程度。此时我又由因到果,再设一问:
作者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这样一来又回到了作品的主题——教学目标上来了。这样的设问不仅增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实,巧妙设问是进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途径。
责任编辑 彭 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