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质疑与答疑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4366 浏览:127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能力的任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在教学过程中试用了质疑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疑者,觉悟之机也。”人类是不断在质疑和解疑中前进的。对于学生来说,疑问是思索的开始,是学习的开端,假如没有疑问作为学习的前导,那么读起书来只能是浮光掠影,不见真谛;做起事来,也只能是亦步亦趋,不能革新教学论文。宋代学者张子厚曾经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质疑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疑,自然也就要有答疑,即战国时代的大儒孟轲所说的“问有答者”。“质”与“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教师的质疑与答疑,一是来自学生的质疑与答疑。我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尝试,有了如下的点滴感受。
1质疑与答疑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老师们一致以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质疑与答疑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金口难开”深感为难,也很苦恼。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还肯发言,回答不足,可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就很少有同学“开口”了,到了初中三年级就基本上都“羞于启齿”了。究其理由,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策略也不无联系。
质疑与答疑的教学策略,主要是靠口头表达来进行。因之这种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授课时,就留意到了这一点。我在讲《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的不足后,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思索,以争取多数同学发言。几分钟过后,我让同学们举手发言,随即一个平素很少发言的同学举手站起往返答说:“作者童年时代喜欢……;不喜欢……”听了他的回答,我较为满足,并鼓励他说:“答得不错,希望你今后能多发言回答不足。”我接着又提问说:“作者在童年时代为什么喜欢百草园的生活,而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一位经常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有条不紊的回答说:“由于百草园带给作者无穷趣味,而三味书屋的环境呆板,气氛严肃,礼节繁多,读的书似懂非懂,又不允许提出感兴趣的不足,还有惩罚学生的规矩,所以他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在我肯定这个同学的回答之后,一个同学忽然站起来说:“作者既然不喜欢三味书屋,怎么还怀念他偷偷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玩耍的情景和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画面呢?”我还没来得及指定谁同答,一个同学又站起来质疑:“三味书屋这样可恶,作者对先生为什么还持敬重态度?”这两名同学表达力强,是课堂上质疑和答问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提问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跃的气氛。这一不足提出后,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回答,我叫他们一个个谈出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我补充说:“我们不能说作者完全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先生敬重,是由于他方正、质朴、博学,他不常对学生用戒尺,不常罚学生跪,在当时那种森严的封建教育制度下,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们要否定可恶的封建教育制度,可不能完全否定旧学校里的老先生。”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质疑和答疑的教学方式,完成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任务,也完成了其他教学任务。课上课下出现了一片乐学的景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效果非常明显,以前那些擅长口头表达的同学更加能言善辩,就是那些不爱答问的同学也变得喜欢答问了,有几位以前直接不敢回答不足,在人多的场合说话结巴酡颜的同学,经过近两期的练习之后,也变得发言积极主动,说起话来以容镇定,层次清楚、很有逻辑性了。
2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质疑与答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大凡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时,也是兴趣最浓之际。兴趣之于思维,如影之随形,毛之附皮。运用质疑与答疑的策略,使学生积极思维,动脑动口,收益颇多。
运用质疑和答疑的策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乐于探讨新知识的心理环境。学生在上课时精力集中,喜形于色,自然对学习语文布满信心。一些平时发言不太主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也能积极思索,乐于发言了。如讲《藤野先生》一文时由于我采用了质疑和答疑的策略,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一堂课学生提出二十多个不足,老师、同学相互质疑答疑,感情融洽,气氛热烈。下课铃声响了,师生都感到时间太快了,都不愿离开教室。又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便利用课文内部的矛盾质疑:“《孔乙己》的故事既然‘可笑’,为什么还是‘悲剧’呢?”正由于这个矛盾,使学生“心愤愤”、“意悱悱”,积极动脑思索不足,很快就纷纷举手,争相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更正补充,不足解决了,学生仍兴趣未尽。由于课堂气氛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相互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见解,一些不懂的不足在课堂上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自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质疑与答疑的教学法能有效地进展学生的智力
所谓“智力”,是各人有目的地行动公道思维和有效处理所遇不足的能力的综合,一般说来,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力,它受到个体意识倾向(即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留意、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的制约。由此看来,能力的形成和进展要靠个体,而个体又要靠科学的策略引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答疑便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便是开拓学生的视野,进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每当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不足,学生们就要进行发散思索。如我在初三讲完《孔乙己》一文后提出:“我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塑造了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这时学生在大脑中收集有关学过的鲁迅文章的内容,进行思索回忆。然后答道:刻画了三味书屋方正、博学的老先生;陪“我”一起看社戏的双喜、阿发、桂生,送给我豆的六一公公;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没有民族偏见、工作认真负责、对“我”热情诚恳的藤野先生;少年和中年判若两人的闰土,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热情善良、生活在社会底层、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的长妈妈……并归纳出鲁迅常采用白描手法、比较手法、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回答不足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维的策略,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综合归纳的能力。
“质疑与答疑”的教学策略,是使教与学两方面都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有效策略。它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教材的智力因素,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但一定要避免设疑的随意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