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5755 浏览:184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进展与社会可持续进展的需要。人文科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的知识系统,而且是一种精神系统和价值系统,即人文精神。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其终极目的是在于育人,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能够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之和谐进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何人文素质。在21世纪教育中,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作用与价值成为我国教育论述探讨和教育革新教学论文实验的主流,而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义不容辞的重任。
《语文新课程标注》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吸纳语文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语文不仅在传承文化,而且在弘扬文化。总之,人生的教育,文学艺术的教育都蕴含在语文当中。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导向作用

人文教育的内涵和特质,与人们对“人文”的理解可谓是相辅相成,虽历经变迁,但却有一些核心观念和态度使之独立出来,区别于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目前,关于“人文教育”的内涵,学界的学者们一般有这样几种理解:
刘绍春以为:“人文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进展学生和对社会联系,人际联系,物我联系的熟悉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进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进展。”于康平以为:“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条件,以个人潜能为最大进展目标,以进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的联系,人己联系,物我联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性、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进展。”张新颜以为:“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进而进化和提升人的心理、思想和审美,使人成为有个性的,具有思维能力型的,向善的以及有境界的人,终极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
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夸大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实在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我觉得,以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即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影响个体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审美观和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爱之心,指导个体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终极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进展。
众所周知,人文教育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其主要功能在于“教化”,即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导向,帮助其确立价值系统,提高个体的文化品位,以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叫人成为一个“人”。康德也以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只有接受过教育(人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二、语文教育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基础也是学生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基础。这是以人的进展方面对学习语文作用的新定性。语文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道德熏陶、理想教育、审美眼光培养等。语文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历来受人们的重视,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以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另一方面看,我们教材中有很多既有很高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道德熏陶作用的文章。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高尚的思想境界,以而感染学生;《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倡导民族气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炽热的爱国教育的目的也是十分明显……语文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着极丰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人们的理想虽各不相同,但都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既要尽可能的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需要了解现实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和事业的需要,但也需要了解历史进展的规律和走势去确立自己的理想。把眼前的急功近利目标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的理想,总归是要破灭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其理想产生的影响,这往往是隐形的、长效的、综合的。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精神、聪明和能力上,是素质教育的支柱。
语文世界汪洋恣肆,风光无穷,语文世界是一片新编的美好的园地,带给学生以美的滋养。一个人审美眼光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素养的蕴涵。通过语文知识来培育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语文教育的终极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策略

在倡导素质教育、“人”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和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进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何履行这一职责?应该以育人的高度来熟悉语文教育在人文教育及人文素质中的重要量。

1.要搞好母语教学,即语言文字的教学

母语育人的功能是特殊的,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无法替代的,其理由是母语同每一个学生是亲缘联系。母语中有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伟大的精神和超人的聪明,饱含了促使学生全面进展的丰富营养成分。

2.挖掘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进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通过阅读和鉴戒,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读书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优美的书籍,是知识和聪明的载体,是世代人生体验的高度浓缩,是历史的遗嘱,是真善美集大成者和另外一种有着形态,传递的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最为本质、最为重要的信息”因此在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来指导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刊物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沉浸其中,受其熏陶,增加修养,将人文教育素质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艺术语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人文教育浸润人的情感与心灵

所谓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读者对文章语言产生的情感共鸣。
史铁生《秋天的思念》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通篇浸满了怀念母亲的悲情,然而仅仅是怀念,怎能装得下作者钻心的疼痛?母亲离他而去,生死两茫茫,这才感受到母亲对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受到母亲在灾难眼前那种无法抗争无力拯救的揪心的痛苦。在课堂上讲解这样饱含感情的文章,应把教师深情的朗读与学生情感融入相结合,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真实的去感受生活当中的情感。

4.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课堂之外,还应重视课外活动。比如:组织读书演讲会,举办字画比赛,文艺表演等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体验,感受,磨砺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他们的生活技能,思想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都会受到陶冶和影响。

5.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

杨福家以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种。老师要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老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语文教学的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有良好人文素养的语文教师将对学生人文精神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课堂教学的修养,努力达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要求,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知、情、理、美”多位一体,水融的环境。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进展,物质文明极大提高,功利色彩日甚。教育是一项温暖的事业,人文精神应该成为主旋律。假如我们的教育不提倡人文精神,物质与精神将会失衡。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物质产品才能持续进展,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进展。诚然,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各学科联系起来。语文,作为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魅力,它博大、深邃,犹如浩瀚的宇宙。它不仅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聪明聪明,同时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所以作为社会科学中重要学科的语文,理应在这系统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己领域内为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绍春.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论述与实践,1999,(4):16-21.
[2]于康平.人文教育:概念辨析、历史进展及现实切入点[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56.
[3]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2):51-53.
[4]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

1.128.

[5]杨福家.中外教育的差别[N].文汇读书周报,2002-06-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