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教学中感受生命张力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15710 浏览:696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在百度上搜索了“歌迷”四个字,出现的新闻令人吃惊,周杰伦、张学友、刘德华……这些比较有名的明星都成了歌迷的诱因。仔细思索了一下,错并不在明星,而在于这些歌迷自己缺乏对生命的熟悉。他们很多都是在校的学生,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服务生命。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味。”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夸大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存活状态、存活环境、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的进展,关注学生的生命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一、与文本对话,张扬生命色彩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处处都能找到闪烁着生命色彩的个体,这种个体呈现在文学作品里就成为生命意象。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生命主体进行对话,以而让两者进行碰撞,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入耳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但她以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
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体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作用。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并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这样学生在与生命主体的对话中看到生命意识的活动,以而思索“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这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话题,让他们的生命意识得到强化。

二、与生活对话,珍重生命本色

生活化的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选取生活中最感人的生命活动或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既可促使学生思索生命,观察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也可内化学生的生命熟悉,丰富他们的生命情感,提高他们的生命表达。
在“汶川大地震”过后,我要学生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很多同学写到那些在困境与绝境中与死神作斗争的感人事迹,写出了生命那种坚韧的意志。有的同学还写到了生命在灾害眼前的互助,使主题上升到了人性美的高度。这样的一次作文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关注程度,也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

三、与情感对话,敬仰生命高度

生命的体验过程说到底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主体与作品人物的经历对话、与人物的生命情感对话、与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叙述情感对话,以而促成阅读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情感展开对话,最后一起将阅读情感提升为生命情感。
在学习《我与地坛》时,我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浅析作者的不幸遭遇,但是终极以文学为载体,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终极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作用,坚强地走了过来,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以自身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作用。这是对母亲的宽慰,更是对生命责任的庄重承诺。在这个基础上,我还采取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中国当代诗人海子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最后选择卧轨,这个结果和史铁生的选择完全不同,学生也发表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他的这个行为追其根源是对亲人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通过这样的学习与比较,我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引导他们熟悉亲情和爱心、责任,唤醒学生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的意识。
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结合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教育的本质是推动教学论文人的进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谁也不希望残害生命的悲剧重演。让我们在实践中探求,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8).

2.元云.语文教材的生命化//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8)

3.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