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集群进展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3127 浏览:78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前,信息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利用外资最多的行业之一,并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IT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2。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将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走新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因此,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纵观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路程,信息产业都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并介入市场竞争,表现出极大的经济活力。本文确立以中国信息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这涉及到两个概念:信息产业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对产业集群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主要代表理论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波特的理论、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理论。本文鉴戒了东方管理学派的某些思想,深刻分析了我国独特社会经济制度背景,使西方的产业集群理论本土化。发展信息产业是全球性的趋势。但对于信息产业尚未有一个权威的和统一的定义。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需要,我们以为|教育论文网|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指与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关的信息设备和器件制造行业,其它电子通讯制造业如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日用电子用具制造业则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实际上,信息产品制造业也可以为|教育论文网|是为信息服务业提供硬件的部分。信息服务业是指软件服务业、计算机信息处理业、数据库业、网络服务业、咨询业等,不包括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教育业、广播电视业、图书馆、专利、博物馆、国家机关等信息服务部分。那么信息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和集中。理论分析上,本文根据信息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构建了影响信息产业形成因素的模型,具体分析了利润驱动、技术创新与贸易|教育教学论文|意识、创业精神、以信息企业为主的创新网络、风险投资等资金的可获得性、社会资本与信任机制、路径依靠与历史偶然、劳动力素质等八大要素。并且,阐述了信息产业集群的动态平衡过程,划分信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还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的网络机构。定量分析上,我们采用了美国经济学家艾利森和格莱赛(EllisonandGlaeser)的地理集中指数来测定中国信息产业集群集聚程度。并且根据我国发布的统计资料,对此方法作了适应性的调整和修正,同时还借用市场集中度CR指标的计算【关键词】:信息产业集群竞争上风地理集中指数高新区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7-10英文摘要10-14第一章导言14-251.1论文研究背景14-161.1.1论文主题141.1.2主题研究背景14-161.2论文研究意义16-201.2.1论文主题研究的理论意义16-181.2.2论文主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8-201.3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20-211.3.1论文研究思路20-211.3.2论文研究方法211.4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21-251.4.1论文主要内容22-231.4.2论文创新点23-25第二章文献综述25-372.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25-342.1.1西方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25-272.1.2区位理论中对产业集群的解释27-292.1.3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观点29-302.1.4管理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30-312.1.5经济社会学的产业集群理论31-332.1.6东方管理学派的产业集群理论33-342.2几点结论34-35本章小结35-37第三章信息产业集群概述37-493.1信息产业的基本概念37-423.1.1信息、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37-393.1.2信息产业的特征39-413.1.3信息产业的分类41-423.2信息产业集群相关概念42-453.2.1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企业群42-433.2.2信息产业集群及其特征43-443.2.3信息产业集群的类型44-453.3研究前的几点说明45-483.3.1所研究集聚层次的界定453.3.2人性的假设45-463.3.3制度基础46-48本章小结48-49第四章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49-664.1信息产业能形成集群条件分析49-514.1.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49-504.1.2信息产业集群条件分析50-514.2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51-554.2.1利润驱动524.2.2技术创新与贸易|教育教学论文|意识524.2.3创业精神52-534.2.4以信息企业为主的创新网络534.2.5风险投资等资金的可获得性534.2.6社会资本与信任机制53-544.2.7路径依靠与历史偶然544.2.8劳动力素质54-554.3信息产业集群的动态平衡55-574.3.1信息产业集群的向心力554.3.2信息产业集群的离心力55-564.3.3动态平衡56-574.4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57-594.4.1信息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57-584.4.2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命周期58-594.5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分析59-654.5.1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的概念及种类59-604.5.2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绩效60-624.5.3信息产业集群网络内容62-634.5.4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要结点63-644.5.5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各结点间的关系链条64-65本章小结65-66第五章中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66-805.1定量方法先容66-695.1.1区位商665.1.2空间基尼系数66-675.1.3产业集群指数675.1.4国内学者梁琦的方法67-685.1.5其他方法68-695.2本文的方法69-755.2.1样本数据和计算说明69-705.2.2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70-755.3信息制造业集群程度与产业增长的关系75-785.3.1信息制造业集群程度与产业增长的相关分析75-775.3.2增长集聚弹性77-78本章小结78-80第六章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基本格式|教育论文范文|80-946.1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总况80-856.1.1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区82-836.1.2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区83-846.1.3京津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信息产业集群区846.1.4东南福建金三角信息产业集群区84-856.2中国信息产业集群现有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形成原因剖析及思考85-906.2.1现有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形成原因剖析85-886.2.2对现有格式|教育论文范文|的思考88-906.3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分析90-926.3.1世界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高端及趋势916.3.2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91-926.4全球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92-936.4.1内外不同层次的产业融合926.4.2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IT产业迁移愈演愈烈92-93本章小结93-94第七章个案分析及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94-1197.1硅谷IT产业群的发展概况及评价94-1077.1.1硅谷概况94-957.1.2硅谷IT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95-1067.1.3硅谷IT产业集群的评价106-1077.2中关村信息产业群发展及其评价107-1127.2.1中关村研究地域界定107-1087.2.2中关村迅猛发展108-1107.2.3中关村IT产业集群发展评价110-1127.3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12-1157.3.1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概况1127.3.2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评价112-1157.4国内外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比较115-1177.4.1不同的发展模式115-1167.4.2我国信息产业集群脆弱性与重复建设1167.4.3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还未建立1167.4.4与硅谷相比我国的信息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力116-117本章小结117-119第八章政策建议119-1338.1信息产业集群政策原理119-1218.1.1信息产业集群政策涵义及特点1198.1.2信息产业集群政策的理论基础119-1208.1.3信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思路120-1218.2我国信息产业集群政策具体内容121-1248.2.1信息产业政策121-1238.2.2区域倾斜政策123-1248.2.3高新区开发政策1248.3政策评析与建议124-1328.3.1正确定位政府角色1258.3.2制定指导思想125-1278.3.3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加强我国资本在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27-1288.3.4制度创新1288.3.5正视重复建设问题,扬长避短128-1298.3.6区域政策与产业倾斜相结合129-1318.3.7强化企业间合作和提高创新网络的本地根植性131-132本章小结132-133第九章回顾与展望133-1369.1本文主要结论133-1359.2下一步研究展望135-136附录一:中国制造业的五省市集中度(1993、1997、2002、2003年)136-139附录二:赵玉林设计的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139-140附录三: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副总陈青州的访谈录140-145参考文献145-152致谢152-1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