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中课程与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25335 浏览:1181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运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城北区作为实地研究地点,把该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BL中学和HD中学两所学校作为实地个案,将文化变迁作为课程与教学发生的背景,把课程与教学纳入文化的视角加以考察,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本论文从“作甚”与“何以为”两个角度剖析了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发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甚”关乎价值取向,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何以为”关乎过程与手段,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作甚”研究了城北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以为|教育论文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不利学校群体,是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被薄弱”的学校,“薄弱学校”是不同等的社会层级观在教育上的表现。“优质学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造成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等现象,这种不同等越来越表现为生源不同等和文化不同等。“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承担着同样的培养合格公民具备的基础素质的责任。“薄弱学校”的责任担当者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学校自身,更不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薄弱学校”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社会文化的因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进而以为|教育论文网|,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基于每一位学生合格的底线发展;义务教育学校不应选择生源,不具有“筛选淘汰”的功能。“课程与教学何以为”研究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问题和课程与教学的均衡与公平问题。“实践者的行动”从学校层面进入了课程与教学发生的“何以为”问题的探究,以为|教育论文网|课程与教学变革是适度发生的;“均衡与公平”结合当代城市“极化”社会的现状,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择校问题、学校间的竞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异问题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基于儿童个体发展的有差异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质发展策略。【关键词】:课程与教学义务教育文化变迁实地研究
【论文提纲】:摘要3-4Abstract4-10导论10-18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10-11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11-12三、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法12-16(一)实地研究12-13(二)研究过程13-14(三)研究形式14-15(四)研究地点的选择15-16四、论文的内容和结构16-17五、体例说明17-18第一章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18-28一、概念的解释18-20(一)文化18-19(二)文化变迁19-20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20-22(一)文化作为研究的工具21-22(二)文化作为研究的背景22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22-25(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22-24(二)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24-25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25-28第二章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28-47一、实地概况28-29二、乡村教育29-32(一)陶行知的半个筋斗30-31(二)黄质夫与栖霞乡师31-32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32-35(一)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32(二)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32-34(三)1950年后的变革34-35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35-37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37-40(一)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37-38(二)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38-40六、研究者的言说40-47(一)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40-43(二)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43-44(三)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44-47第三章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47-74一、学校概况47-51(一)区位与社区环境47-48(二)体制与管理48-49(三)研究价值49-51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51-53(一)升学率高的学校51-53(二)酒香不怕巷子深53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53-66(一)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53-55(二)"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55-58(三)"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58-66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66-74(一)"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66-69(二)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69-74第四章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74-100一、学校概况74-77(一)区位与社区环境74-75(二)体制与管理75-76(三)研究价值76-77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77-81(一)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77-78(二)生源的困境78-80(三)课程与教学的困境80-81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81-89(一)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81-83(二)"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83-85(三)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85-89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89-97(一)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89-92(二)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92-97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97-100(一)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97-98(二)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98(三)违规的"正当"98-100第五章课程与教学作甚:优质抑或薄弱100-136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100-119(一)区位与生源100-104(二)教师与教学104-110(三)政策与管理110-114(四)课程与教学文化114-119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作甚119-128(一)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119-123(二)优质学校批判:功能主义的悖论123-126(三)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126-128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128-136(一)"办家长满足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128-131(二)"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131-136第六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实践者的行动136-174一、方法的解释和过渡的思考136-137(一)方法的解释136(二)过渡的思考136-137二、学校实践者的亲历137-162(一)一位校长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变革137-143(二)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变革143-149(三)一位劳技教师和劳技课的变革149-156(四)一位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行为156-158(五)一位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课堂遭遇158-162三、研究者的言说162-174(一)变革的语义分析162-164(二)变革的形式和气力|教学论文范文|164-167(三)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167-174第七章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174-198一、均衡发展:理想与现实174-184(一)现状:学校间的分化174-177(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的责任担当177-180(三)优质均衡发展: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180-184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184-190(一)公平的视角184-185(二)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185-190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190-198(一)社会的分层与断裂190-192(二)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192-198结语198-203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198-199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199-201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201-203附录203-205附录1:访谈对象203附录2:访谈提纲203-205参考文献205-211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11-212后记212-2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