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完整课堂?有效课堂?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5774 浏览:201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完整的:从新课导入到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到最后的课堂总结,环环相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同时能提升相应的能力。然而,一次校级公开课后,我发现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那次的公开课,上的是《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前一课时主要完成了如下教学任务:简要介绍了作者、作品、科举制度;概括了文章主要情节;分角色朗读了课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题、赏析讽刺艺术,预设的教学目的是:抓住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前后的对比,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讽刺艺术;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一、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找出范进发疯过程中反复说的两句话。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范进未中举人时,“不好”在哪些方面?中举后,又“好”在哪里?

3.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人物的性格特点。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二、探讨文章主题

1.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2.文章通过叙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三、赏读文章,体会讽刺艺术

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章通过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四、疑点辨析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中了举人的范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他只是千千万万读书人中“幸运”的一个,那些未中举人的读书人命运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孔乙己》,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中的读书人到底遭遇了些什么,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异同点。
一堂课45分钟结束,未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匆匆讲完讽刺艺术,下课铃就响了。我只布置学生课后辨析疑点:范进中举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诚然,这节课学生发言面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也比较到位。但是,因为在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环节中纠缠时间过长,导致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我本节课的最大遗憾。接下来的几天,我还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精简不必要的过程,使课堂结构更完整呢?
后来又有幸听到了同组其他老师的同题的公开课,有的老师上课容量大、节奏快,一节课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上课选点少、挖掘充分,虽不能做到全面开花,但也能让学生受益良多。听课过程中难免会观察到学生的反映,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知识容量大的课堂上,学生或聚精会神聆听老师讲解,或面呈呆滞状、神游天外;选点少,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的课堂上,学生或激烈讨论或冥思苦想,偶尔也有谈到题外话手舞足蹈者。学生的种种表现不一而足,甚至会延伸到课外。突然间纠结自己几天的问题豁然开朗:一堂课的完整与否能够重于学生的收获吗?课堂结构再完美,内容再精深,如果学生不能吸收,没有收获,那有什么成功可言呢?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呢?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常提到的有效教学倒是可以拿来一说。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以为,不管课堂结构完整与否,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益,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也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有效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精选讲授内容,适当给学生留白,不求面面俱到。我以前上课,经常对学生不放心,总希望学生能将我想到的点全说到,说不到之处就要点拨学生。包括这次上《范进中举》时也有如此毛病。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作者写得很详细,可以比较的点非常多,我希望学生都能找到,无一遗漏,所以在学生找不到的地方,花力气点拨了一番。但事后想想学生仅是在短时间内阅读文章后的体会,我是教学十几年,查阅了多少参考资料后才有的收获,怎么能强求学生一下子达到要求呢?做老师的恨不得把所有已知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全部灌输的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会越来越强,自我思考、辨析的能力就会逐步丧失,创新意识也会逐渐消退。甚至某些时候,你已知的不一定都正确,如果学生带着某种错误的认知前进那更危险。所以,大胆留白,相信学生,让学生课后再去咀嚼、消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学生领悟多少比教师教多少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立足文本,精心预设,才能为各种可能的生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成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的内容,不仅要面对博大精深的教材,还要面对各种状态的学生。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能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比如这次《范进中举》教学中,我自己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倒是深入教材研究了很多,但是没有预想到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简单的,所以开始的引导比我想象中的费力许多,在此环节费时较多,差点打乱了我的教学节奏。再有我估计学生对范进前后的性格对比不容易理解透彻,所以备课时早有打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第11段,也就是范进和张乡绅攀谈的一段,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范进中举后圆滑世故、虚伪的一面。所以,当你预设到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越多,你的课堂驾驭就会越自如,学生的思路就会越容易理顺,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否则,学生糊涂,老师也只能干着急。
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探究代替学生的探究、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的弊端,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这首先就要求教师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而事实上,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间或者为了维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多数时候是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喊学生回答,这时候即使能回答的也是那些优秀学生,或者是一般学生的一些粗浅、错误的理解。而缺少思维时间的学生就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顺着老师的所谓引导思考下去。更有甚者,有的老师的启发引导太过,就是填空式的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何收益呢?反之,如果不怕耽误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让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必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学生,也必然能够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而学会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总而言之,一堂课的完整与否并不重要,而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那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向往和提倡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国际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