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圆融圆融共生,一箭双雕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8463 浏览:333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针对文科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与困境,结合“红楼咏物诗鉴赏”一课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语文教学;困境;突破
1992-7711(2013)20-084-1
文科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些弊陋:思维僵化,模式陈俗,高耗低效。如此拖累了教师的身,更拖垮了学生的心,教学双赢不啻天方夜谭。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文科多出来的知识点嫁接到其他知识点上,实现一箭双雕甚而一石三鸟呢?可不可以针对文科生群体的学习个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高三二轮复习“咏物诗鉴赏”这一模块中,大胆创新,小心求索,设计了“红楼咏物诗鉴赏”一课。实践操作后,好评如潮,某专家点评“是一堂极具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创新的课、高效的课”。我想,这节课的成功来自我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关注和操作。

一、文科语文教学氛围的大力营造

文科班的语文课堂应该漫溢着书卷气息,应该充盈着生命活力,应该装点着缤纷语言。如若说理科班的课堂是“正装”,常以一种谨严规整的外貌示人;文科班的课堂就应该是“运动装”,总以四射的青春面庞露脸。我从课前学案的栏目设计到课题的拟制乃至导语的设计,都在着力渲染浓郁的“文科味道”,这样,学生们才能早点入境。学案的几个栏目名称分别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其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资料涉猎”“自我研习”“深入探讨”“学以致用”“重点强化”“规律揭示”几个环节,但在经过一番“包装”后,视听觉效果的冲击力明显增强。更不用说将课题设置为“红楼女儿多才思,一枝一叶总关情”,充满了古风雅韵;也不用说导语拟定从现代流行的“文艺范儿”起步,打造潮流风采。虽则俗语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现代课堂,学生怕是没有闻到你的“酒香”,却早已被你的“暮气”给熏倒了。《左传》里不也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文科教学资源的开掘互通

现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代社会倡导高效节能,可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文科语文课堂上却成了一纸空文。复习诗歌、复习名著,条块分割,井水不犯河水,却是少慢差费,呆板滞涩。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现实途径之一就有学科整合,它实质上是一种采用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科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二轮复习本身难免有“炒冷饭”的嫌疑,却又有高速率及精准命中率的难度系数。如若再用高考题或大市模拟题为载体,学习才能会明显不足。而素有百科全书之美誉的《红楼梦》诗词繁多,更兼几次咏物的赛诗会是全书的重点回目。
当然,这些还只是外部因素,不能不提的是内部因素——咏物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物是人的外化,人是物的内核;《红楼梦》中人物典型,个性各异,同样的“咏海棠”“咏菊”,却意趣相迥;这两相契合性是这两大教学资源得以开掘互通的关键因素。该设计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在课堂流程过半的时候)
师问:“老师今天复习咏物诗,干嘛要选红楼梦诗词呢?”
生答:“老师你想一举两得,既复习了咏物诗鉴赏,又复习了名著《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老师的教学设想已被学生悟透,正所谓,有“生”如此,夫复何求?

三、文科教学内容的圆融共生

圆融共生,我的理解是互为因果、相互依持、彼生此灭、迁流不息。这也正是学科整合理念下的一个产物。整合与综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综合”的一般含义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它指的是复杂事物的多种类、多样性的组合、拼合,突出的是与“单一”的区别,不具有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理念。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首先是从咏物诗切入——同座两个同学一起展示课前准备的同题异材作者的咏物诗,有同座说到陆游和的“咏梅”,有同座提及虞世南与骆宾王的“咏蝉”,老师暗示名著《红楼梦》中有一群人共咏一物的情节,进而转到《红楼梦》——以“咏海棠诗”为载体,结合红楼女儿的身世遭遇、性情风尚,来品味同质异构的诗篇,老师要求学生就此概括出咏物诗的两大关键词——“客观的物象,主观的情志”,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供训练题——源于《红楼梦》的“咏菊诗”欣赏。理性认知指导感性实践,同时感性实践再来完善理性认知,与此同时,老师展示古代文学理论专著的相关语句,如刘熙载《艺概》和王士稹《带经堂诗话》里有关咏物诗的理论,深化细化学生的理性认知。如此,咏物诗鉴赏、《红楼梦》阅读、古代文学常识记忆三位一体,以绝佳的“圆融共生”的姿态深入学生的内心。这就是整合,强调反复沟通,强调序列科学,强调时机恰当。

四、文科教学对象的特性关注

文科生身上是有某些劣势,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像哲理故事中的那个大师那样——“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观念一变天地宽吗?学生的抽象思维不足,我就让他们蓄足感性认知的势,再作腾跃。学生的学习定力不足,可学习热情是豪壮的,我就用“诗——人连连看”的游戏来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的认知深度不够,我就用关键时刻的追问来卷起他们的思维风暴——“老师认为,菊花诗黛玉夺魁,是意料当中的?不待李纨评,甚至不待黛玉写,我就知道第一非她莫属,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个提问曾被评为全课的“金牌提问”,对学生大脑的震撼力可窥一斑。
教学需要的是一种勇气,既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需要的是自信;不重复自己,需要的是可贵的自省。两年的文科语文教学,我以一种思想者的姿态跋涉,我收获了学生成绩,更收获了课堂的愉悦。我坚信,想成为文科教学大赢家,研究是一种必须的姿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