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探究英语课堂去被动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20913 浏览:94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由于汉英语言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不少英语教师运用交互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互动中提高语言应用意识,从而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个做法值得肯定,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造成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太被动,与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程要求极不相符;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被动往往很无奈。因此,如何应对英语教学中学生被动的问题值得探究。

一、学生英语课堂被动表现及原因

课堂互动交流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但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理解、释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习得知识和表达思想的主要表现方式。从通常的授课步骤看,在课堂互动活动中学生的被动表现主要有不发言、不思考,其典型表现就是沉默;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交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抄袭、敷衍课后作业等。
基于汉英语言体系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英语学习对于我国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英语课堂上,学生表现被动的原因主要有:文化因素,传统教育方式造成的师道尊严,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的爱面子思想等。心理因素,从众心理和寻求安全感。教学环境因素,班级大,演说型授课制。教师因素,专业能力差,缺少人格魅力,教学方法失当,互动交际活动题目不具吸引力,内容疏离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自身问题,英语水平低,性格内向,心态不成熟,考试压力大等。

二、去除课堂学生被动的宏观策略

印籍美国语言学家B.Kumaradivelu曾经提出“促进沟通式互动”的宏观教学策略,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做有意义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课堂主动发起会话,而不是仅仅对教师的话语作出反应和回应。基于此,教师在运用互动方式时应掌握如下宏观策略。
对学生的需要做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点是什么?学生的性格、英语水平是怎样的?避免造成代沟和观念差异等。
力求课堂节奏紧凑,逻辑关联性强。根据课堂教学进程(即:Pre-teaching授课前,Presentation授课中,post-teaching授课后),在授课前阶段,巧妙设计“热身”活动,让学生情绪高涨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授课中阶段,结合讲授内容,设计问题(此阶段问题的功能有:加深理解,引起兴趣,引起思考等);在授课后阶段,多引入学习任务型活动,如讨论报告、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
课堂互动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有收获,被吸引;下课时还兴趣盎然地议论着,期待着下一节课。这样既能保持课堂的活力,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
设问时机要恰当。问题要紧密结合所讲内容;提问语言清晰、明了;声音大小适中;语气和缓、亲切;面带微笑,目光辐射全班。语言陈述之外,再辅以体势语言,做到体态自然大方,准确到位。
监控措施得力。互动课堂上,一个很难让教师如意的地方就是对学生交际行为的掌控。有时学生会中途退出放弃互动,有时会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特别是教师看不见时),有时还不执行教师的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挥管理、领导等能力,把控局势。
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被动现象,并预备好解决问题的办法。预设的情况不一定都会发生,但一旦出现问题时,有了预案就不至于显得手足无措,以致影响教学计划和进程,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
建立有效的课堂激励手段。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公平的成绩评价办法,让学生形成一种理念,再发展到一种自然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激励手段一旦成功,沉默被动的状态就迎刃而解。

三、去除课堂学生被动的微观策略

1.预防类微观策略

(1)察言观色。学生的副语言行为明示着很多信息。譬如课堂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跟教师有目光交流,说明他(她)想回答,但希望教师点名;学生回避教师的目光,说明他(她)知道答案,但犹豫不决;学生眼睛静止不动,眉头紧锁,说明他(她)处于思考状态,还未准备好答案;学生低头埋胸,眼睛直视课桌或课本,说明他(她)不愿配合教师;学生无动于衷、愣神,把玩钢笔等物,说明他(她)与教师不同步。
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先请与教师有目光交流的学生来回答,并伴以点头微笑,向学生传递信任和鼓励的信息。这样既使有想法的学生抓住了言说的机会,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积极的榜样。试想如果教师失察,而让后三种学生发言,那么沉默冷场就在所难免,甚至接下来的环节都会陷入被动。
(2)角色到位。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应有的角色。在让学生完成互动学习任务时,教师应扮演组织者角色——用清晰正确的语言把任务交代清楚,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明了要做什么;学生互动时,教师应缜密观察,看到学生或遇生词,或不能恰当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听不懂他人的意思等情况时,应扮演参与者角色——适时加入或介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在组织对子活动、小组讨论或一对一形式时,教师应扮演管理者角色——采用就近原则,可以是相邻的两个同学,也可以是前后照应的两个同学,组成对子。方位的变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的同学结对,避免交际对象的单一性。
小组讨论对教师管理角色的挑战性很大。分组的规模(人数)不宜大于6,小组成员的性别比例尽量对等(至少要有不同性别的组员),语言水平相差不大,否则会因同学间的语言差别而使互动进行不下去。除此之外,教师应懂得眼神、距离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如小组活动时,学生嬉笑,说或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时,可先以眼神提示来保全学生的面子;效果不佳时可接近学生,传递制止的信号;如还没效果,再以严肃的神情、目光长时间地聚焦在学生的脸上,警示对其批评。通常来说,最后描述的情况发生率很低。 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