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维度新课改方式下评课维度摭谈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6061 浏览:200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量各具特色的课改模式应运而生,异彩纷呈。由于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角色的换位,教学方法的变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评价标准的转型过程中,很多领导和教师听完课后,不知道如何跳出传统评课模式的圈子,恰当地评价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阻滞了课改模式的深入推进。笔者根据大量实践,仅以“自学——合作——展示”教学模式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新课改模式下的评课维度:

一、操作流程评价

比较成功的课改模式,都有自己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基本操作流程,清晰、熟练地导学每一个环节的内容,一步一步地完成预设任务。有的教师在导学时,为了“节省”时间,随意删减环节或把两个甚至三个环节合并在一起进行,这是不妥当的。
上课后,有的教师不让学生进行自学准备,直接进入合作讨论阶段,这是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孰不知,没有充分的自学作铺垫,合作便成为无源之水,只能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还有的教师把不同阶段的任务混在一起,环节之间没有必要的引导过渡。
某教师在上课后的第一次导学提示是:“请同学们先按照自学提纲完成任务,哪个小组完成了就开始合作交流,然后就去黑板上展示……”乍一看,要求明了,指导具体。但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学习时,就出现了问题。先完成自学任务的小组在进行合作环节的交流讨论时,嘈杂的声音干扰了其他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影响了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按流程进行比较快的小组,完成合作、展示任务后,很多学生便无所事事了,只有等待其他小组走完同样的流程,等待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就会做一些小动作或其他无关的事情,没有比其他小组的成员获得更多的收益,“节省”时间也便失去了意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在自学时独立思考,静心自修,充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控制好课堂,使其保持安静,因为嘈杂的环境是不利于学生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只有各个小组的学习同步进行,才会收到自学的整体效果。全部小组自学完成后,再转入合作、展示环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扎扎实实,秩序井然。评课时,评价者需要就授课教师对基本流程的操作是否顺畅,变通是否恰当,创新是否合理等作出评价。

二、教师活动评价

各种新的课改模式,都对教师的课堂活动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其核心是: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基于这一认识,在评课时,评价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授课教师的课堂活动:
1.导学提示是否恰当。在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的讲授内容、讲授水平越来越被淡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就体现在了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因此,教师课前对引导语的设计、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进行导学,就成了评价教师课堂活动的焦点。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导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或淡化引导提示,学生学习时随意性很大;引导提示要求不明确,学生学习时无所适从;引导提示杂乱无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插话提醒,分散学生的注意,干扰学生的自学。因此,清晰流畅、规范明确、具体完整的导学设计和操作,是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授课艺术的重要体现,评课时应予以高度关注。
2.点评是否合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完全退出讲授的舞台。前文所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中的精讲和点评。
有一次听公开课,整堂课的操作还算精彩。但直到下课,这位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没进行解答,使之成为这节课的一个败笔。课下跟她交流时,她有点茫然地说:“不是不让老师讲吗?”令人一时哑然。
笔者还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或书面展示内容,对学生的相互评价结果,不进行点评或不及时进行点评,使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无所适从。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或板书之后,不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就急于作出评判,把自己事先预备的答案或理解灌输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师在点评中的不合理做法。
课改强调的是“学生能学会的要让他们自己学”,在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惜言如金”。但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不会的地方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出马了,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那些所有学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讲精讲透,不再吝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才华。因此,前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做”的另一层面的理解应该是:“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说;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做”。评课时,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点评授课教师的讲与不讲或多讲与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少讲。
3.分工是否科学。课改模式下,学生的活动多了起来,较之传统课堂,时间就显得紧张了。因此,科学分工就成了课堂上高质高效的关键所在。
有些教师在自学和合作环节,把学习内容分解给不同的小组完成,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如此分工,便会使学生学得支离破碎,不能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因此,在自学和合作环节,应当引导全体学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分工只是对展示环节而言的。通过自学和合作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学习任务,展示是为了反馈学情、激励学生、暴露问题。为了优化课堂结构,节省课堂时间,在展示环节科学分工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学习内容较多时,就需要把任务分解给不同的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展示。这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全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会因为分工而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展示哪些内容,让哪些学生去展示,在课堂上操作时要心中有数。
4.是否有无效劳动。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越俎代庖的角色,凡是自己能干的都不愿意放手给学生,连一些细微的工作都要自己去干;有的教师给学生读学习目标、读作者介绍、读背景资料、读题干提示、读题目内容等;有的教师还习惯于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数遍重复学生的答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把学生说的、写的内容再自己写一遍,这都是很不妥当的。

三、学生活动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评课的一个重心。
1.应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状况。一节课当中,无论哪一环节,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如何,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尺。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只注重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状况。一些学生回答、板书时,多数学生只能当旁听者、旁观者,很少有发言和评价的机会,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上课开小差、精力不集中。在这种教学状态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便无从体现。因此,评课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面和参与状态。
2.应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做法是:出示学习提纲后,放纵学生滥用资料,抄袭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探讨,仅仅把现成的文字从资料书上搬下来。试想,学生从事这种活动的意义何在?接下来合作和展示中的读答案、写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结果,更应该关注过程。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付出艰辛后获得收获的愉悦。因此,评课时,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应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合作、展示、评价、练习的每一处细节,都应当养之有素,唯如此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训练情况。
有些学生朗读课文时回读错读、拿腔作调,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扭扭捏捏,板书展示时版面缺乏设计、字体歪歪扭扭,教师却不闻不问,没有评价,没有指导,使学生的诸多非智力因素无法培养。从学生的种种表现,可以有效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评课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

四、课堂效率评价

实施课改以后,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课堂上很多意外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可以比较准确地预设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在备课时怎样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了新的问题。
教师的课堂容量过大,安排的学习内容过多,设计的问题太琐碎,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到下课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上课的流程规范,引导到位,设计的学习内容过少,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要求,长此以往,其效率可想而知。还有的教师,内容安排、问题设计都比较合理,但由于引导点评时啰嗦,在某个环节上拖泥带水,耗费了时间,延误了进度,结果也无法按预设完成教学任务。
评课时,应考虑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导学过程等方面设计处理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