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创新能力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6517 浏览:207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需以学生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丰富“第二课堂”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1009-4156(2013)09-132-03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培养教育中应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

(二)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只有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理论,才能为实践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只有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才能找到创新的思路和方向,确保创新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学习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开展实践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提供基础保障。

(三)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形成创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提高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不安于现状、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四个子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新意识的培养会引导学生抓住机会,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广博的视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意识保障。把创新意识引人创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式,至少可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潜能。

(四)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学业要求,进行综合实验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等;二是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过程中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以生为本的理念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需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二)教书育人的理念

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通过推动教授、名师上课堂,营造尊教、尚教、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

(三)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加强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教育为重点,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四)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以成才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定位,充分体现学校、学院、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牢固树立“院系是人才培养主体”的理念,倡导全员育人的氛围,把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锐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际是实践到创新、创新到实践的过程。高校必须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专业设置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和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1.科学定位。根据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突出专业特点,科学设置专业。
2.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服务。
3.拓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的方向,宽方向厚基础,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择业范围和适应能力。
4.科学评价。高校的专业设置需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为主要评定依据,对所设专业进行定期评价,实行“优存劣汰”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

(二)完善课程建设

建立“横向+纵向”双向维度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增强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学习空间,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横向”课程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纵向”课程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