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素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效途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5992 浏览:175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毕业生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可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却不容乐观,已满足不了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需求。因而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效途径
2095-3089(2013)32-00-02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高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可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只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却不容乐观,已满足不了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人文素养的定义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一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在于“能力”和“水平”,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性,即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服务社会的谋生技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可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有的学生道德观念不强,是非界限不清,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缺失,缺乏应有的人文意识。学生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热衷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文学艺术培养,语言文字表达及文字书写质量方面却相当的欠缺。在他们看来,拥有了一系列的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人文知识与能力的体现毫无关系。事实上,实用技术教育只是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如果忽略了人文教育,就会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机器人”和“工具人”。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自制力不强,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出较差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困惑又没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不利于高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缺乏对现实人生、社会历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一味地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社会适应性差。有的学生人生价值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集体观念淡薄,导致了较差的道德素质。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一直强调专业技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一些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人文、美学、政史等在课程设置中相对弱化,甚至根本不开设。高职教育这种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观念,导致人文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处于边缘化,而未来企业的竞争不是市场、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人文素养。人力资本主导经济和引领潮流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能抢先打造好人才这一决胜市场的战略高地,谁就将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实力和应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构建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重技能轻人文办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高素质应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两部分。可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过分地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理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样极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职院校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已势在必行。

(二)发挥课堂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各门课程作为人文素养渗透的领地。高职院校重专业课,专业课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专业课教学分为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自觉地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企及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将学会如何“做人”,这在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再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三年的高职教育,学生面临着繁重的技能实训,高职院校也没有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应开设文学、学、哲学、历史、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后,发挥第二课堂的多渠道多功能作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而有效手段之一。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可以使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设专家讲坛、举办人文教育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三)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

人文环境是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显性的环境和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称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建筑、教学设备、自然环境、校徽、校服等。精神环境是指德育、校风建设、规章制度、校园活动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一种课程资源,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得到无形的熏陶,产生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首先我们应建设和谐的良好校风。也就是加强校纪校规建设和各种行为规范教育,大力渗透人性化的思想教育;加强班风建设,创设有益于人文素养的班级文化氛围;重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主题演讲、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再次,利用充裕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校园营建人文景观,寄人文知识于校园景点、环境布局、建筑风格之上,充分发挥校园凝重、浓重的文化承载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另外,校园人文环境的创设还需重视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

(四)发挥图书馆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除了在各门课程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创设校园人文环境之外,还要大力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据调查,高职学生课外知识的80%源于图书馆,图书馆无疑发挥了隐形教育的巨大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片面强调专业化,文献比较单一,往往偏向重点学科和专业方面的书籍,人文社科图书购置不多,因而各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图书馆人文科学文献比例,这是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培养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在图书馆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充满活力的氛围,把图书馆营建成一个精神营养之地,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新专业、新知识不断出现,学生需要获取完备的知识修养,陶冶性情,就不能再是泛泛的为着单纯的娱乐或知识学习而进行阅读,而应该进行一种全新的研究型阅读。这时,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文精神培训,使他们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有效的引导。图书馆是人类智慧与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将通过发掘自身潜力,完善服务方向,提升文化氛围,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人文氛围的学习环境。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职业岗位(群)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变化频繁,职业能力观也由狭义的职业技术扩展到综合职业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扩展到走向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现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能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中国高职教育改变畸型的技术教育的局面,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范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钟启泉,崔允海.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吴云霞,王清皿,王娜.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2012(21)
[4]葛景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作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李媛媛.利用校园人文环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8
[6]赵慧.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J].2008.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