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思辨高中语文课堂不应缺失思辨品质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9986 浏览:366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基本能力。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从思考对象的层面,可以区分为数理思辨能力和人文思辨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思辨能力是人文思辨能力,主要指的是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
人文思辨能力有什么特征呢?简单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分析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人文思辨能力。一名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高中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分析问题条理清晰、说理论证理由充分、并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基本思辨能力。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

一、培养思辨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科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阐释中也注明,“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和阅读表达能力,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可见,思辨,是高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品质。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文化水平的提升,更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素质,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生活意义。
但遗憾的是,语文学科的这种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这一重要任务,并未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识。虽然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要落实人文性的理论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理论的认识并不等于在实践中的行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一个决定和理论的思考价值不同,理论可以在思想里自由驰骋,也可以进入人的内心而搁置起来。但理论终归是理论,它只是一种准备工作。”[3]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语文课满足于追求课堂形式的活跃,探究的问题大多停留在“多而浅”的层面,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重要任务,广大一线教师并未能广泛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二、高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语文课堂是落实语文教学任务的主阵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与人文思辨能力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思辨活动在语文课堂上落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构建平等参与的教读课堂以诱导思辨

建构学生平等参与的语文课堂,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教学要求。一方面,平等参与是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尊重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高中生的思辨能力,更应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特有的分析与判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课堂的调度上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语文课堂是深思基础上的平等对话。师者,至多可以称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能听到同学们富有见地的思辨的声音是为师最幸福的时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一般会在教读课堂上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诱导学生打开思辨的大门。例如人教版必修四课文《雷雨》节选的是周朴园和梅侍萍(鲁妈)三十年后的见面,教参分析的周朴园的形象是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在同学们课外通读全剧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思辨:从婚姻悲剧看周朴园的心里有没有爱?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小组讨论时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而热烈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发言时,一位同学的发言让人很受震撼:
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而且爱得刻骨铭心。虽然他们是少爷和丫环,地位极不平等,但他们能在一起生育两个孩子,足见他们的爱不是存在一天两天的,最少要在一起生活两年三年,这在当时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风气之下,周朴园是要面对难以想象的外界压力的。虽然后来他们分开了,但周朴园保持了梅侍萍当年所有的家居及所有的摆设,甚至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户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可以想象,梅侍萍在周朴园身边的时候,她受宠爱到什么程度。甚至周朴园对后来的妻子也没有如此珍爱并用心过,包括繁漪。我想应该是他实在无法忘记对梅侍萍的爱的缘故吧。而他们的分开,我认为也不是周朴园的初衷,应该是他的长辈们强迫他这样做的,所以在这场婚姻悲剧中,周朴园也是一位受害者。真正的元凶是封建婚姻制度,是封建家长制度。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笔者也禁不住鼓起掌来,并且深深地为这位学生感动!没有想到,一名高二的学生,竟能对问题分析得如此深入而独到!可见,学生思辨能力的原始火种就是在这一个个平等参与的教读平台上被老师点燃的,进而由课内到课外,越燃越明亮。他们的思辨能力也就逐渐地深入、深广起来。

(二)举办展示风采的专题讲座以鼓励思辨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注重教读课堂上的启发诱导,也要注重课堂资源的拓展延伸。《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4]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种实践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仔细找寻、善于发现教材的“闪光点”,积极开展能丰富学生课文解读、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体验性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挑选必修教材中的合适篇目及选修教材中的一些名家名篇,利用课堂为学生开辟一些专题性、互动式的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促进思辨能力的生成。 在学习必修教材时,笔者常常会在学完某些有着共性的文章之后,开展一些以学生讲座为主的专题性探究课。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一位或几位同学主讲。讲座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切磋交流、质疑问难,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之中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篇目之后,开展了“诸侯争霸中的人和事”专题研究及讲座,主讲的几位同学大量阅读了《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文学著作,广泛地查找资料,精彩的讲座为同学们展示了一幅幅“面对大动荡、大整合的兼并局势,大小诸侯都想争霸称雄,纷纷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竞相礼贤下士,和社会贤达之士也纷纷乘时而起,怀才四适,兜售各种旷时济世之良策”的波澜壮阔的画面。
在学习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时,由于课本所选的都是名篇的节选,笔者常常在赏读完教材节选内容之后,留下一至两节让学生自己品名著、讲名著,使学生在展示自我的风采中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例如学完《曹操献刀》之后,一位非常喜欢《三国演义》的学生,主动为同学们做了题为《分裂的土地》的专题讲座,题目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把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的这段群雄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特点表现了出来。讲座中这位同学对《三国演义》内容熟练的把握,对小说中人物的独到解读,使教室里不时响起同学们由衷佩服的掌声。
这类专题性讲座,是学生在深入感受、品评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积极的理解,富有创意地把它传达出来的,所以这种独到的感受和新颖的见解之中都凝聚着他们思辨的结晶。

(三)坚持读写结合的随笔训练以巩固思辨

“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新”(杨万里《蜀士甘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作二诗见赠,和以谢之》)。一个思辨能力不强的人是很难发现问题的,看问题也不可能深刻,写出的文章也不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因此训练思辨能力是写作的前提。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还要借助写作训练进行巩固。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随笔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巩固方式。随笔形式与内容都很灵活,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引发的思考,可以是课外阅读激起的共鸣,也可以是生活现象触发的感慨。这种随笔写作一旦形成习惯,就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智慧地到社会生活中阅读、观察,在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中,切实巩固思辨能力。
例如,学完《归去来兮辞》后,有许多学生就“陶渊明的归去”书写随笔谈自己的看法,行文中不乏思辨的真知灼见,下面笔者从一位学生的随笔中摘录一些片段,来感受一下长期坚持读写结合的随笔训练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益处。
勿要归去来兮(节选)
……
古人“学而优则仕”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的思想是刻到骨子里的。陶渊明也不例外,兼济天下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可他后来竟退却了。原因竟是:官场黑暗、心为行役。终究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如他想象的纯然美好吧。只是这世界本就是唯物的,又怎会因为人心而更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既然我改变不了环境,那便去适应它吧!若是人人都因为世界的不顺应而归隐,那么社会该如何进步,世界又谈何发展?
人活在这个世上本就是来吃苦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拼命努力,是为了将来能少吃些苦。陶渊明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心酸都能隐忍下来,为什么不能再进一步,承担更大的责任?从政的道路本就是坎坷迷蒙、充满艰辛,即使是现在也是未曾改变。我们需要明确立场,却不能过于黑白分明,伤人害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支独秀并不值得称赞,联合朝廷一起共商国事才是最好的处事法则。
或许有人说官场太黑暗。只是有黑必有白,有污必有净。每个时代光鲜的表层下总会有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只是如果黑暗过于浓重,便显得腐败了,这种时候便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也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时刻。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当更多的有志之士意识到自己有阵营可加入时,所谓正义的力量便会愈来愈强大,黑暗也会逐渐得到抑制。相反,若是为数不多的人在此时退却了,如陶潜一般想要独善其身,不仅打击不了腐败,更是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如陶潜,也是逝于贫病交迫之中。
就算是不喜欢他的做法,却也无法否认其对诗坛做出的贡献,只是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这样的归去来兮而已。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勿要归去来!
读着这样的随笔,笔者不禁惊叹学生思路的清晰、情感的真挚、观点的独到!随着课堂教学中思辨意识的不断渗透,学生中像这样行文里充满了真情而又透露着深刻思辨哲思的随笔已不少见。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智慧的思辨理念来关照和统领。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广大高中生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更是他们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广大语文教师,只有认识到“思辨是高中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强烈的思辨意识并用心设计每一节教学,才能真正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曹亚平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453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