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遥测“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学报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33403 浏览:1489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研究研讨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大气遥测技术”的课程特点,阐述了该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改革实施重点,总结了研讨式教学改革的成效和问题,对于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分组讨论
作者简介:印敏(1978-),女,江苏泰兴人,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讲师;孙学金(1964-),男,江苏南京人,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01)
1007-0079(2013)22-0134-02
当今世界,政治局势风云变幻,部队更需要具有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积极响应总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解放军理工大学正深度推进大学教育转型发展,加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创新“教法”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重点之一。为此,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了内容重组和教法改革尝试,并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希望能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交流,切实深度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成了教学研究的热点。
研讨式教学模式又称习明纳(Seminar)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模式上,研讨式教学变“灌输式”为“研讨式”;在教学手段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教学关系上,变“主—客”关系为“主—主”的合作关系。[3]它将授予式的静态教学模式变为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4]该模式以主体精神培育为原则,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适应了现代教学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创新理念,也正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5]
因此,为有效解决现有课程教学中“讲授式”、“灌输式”带来的问题,深入学习、研究了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实施要点,结合“大气遥测技术”课程及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了改革尝试。

2.研讨式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转变,学生从知识接受者到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的转变。除此之外,有下述两点实施要点。[5]
首先是研讨内容的确立。虽然研讨式教学的本质是要通过突出的课堂互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的目的,但是课堂互动不能漫无目的,核心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要点,在研讨题目中充分体现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知识点。笔者认为这是研讨式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关键,否则一堂课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收获课程要求学习的知识。
其次是研讨的组织方式。组织方式的好坏,决定了最终的研讨效果。组织方式与授课对象的人数、知识基础等情况相关,班级人数较多,需要考虑人员的参与度;班级人数较少,需要考虑人员持续参与的热情。在整门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研讨组织方式的节奏变化,否则,单一使用一种研讨模式,很容易造成参与人员的新鲜感降低,热情减弱。
针对上述对于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前人经验总结,笔者重点针对这两点在“大气遥测技术”课程中进行了设计和改革,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讨式教学在“大气遥测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1.“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大气遥测技术”是气象学探测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气象遥测的基本概念,对气象传感器原理和气象信息传输原理等基础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目前业务中应用的气象遥测技术及其系统应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目前气象遥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为从事大气探测的研究和业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主要依据《通信原理》教材,存在内容过窄过深的问题;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实验课程。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目的不明确,学习和复习都比较困难。课堂上,由于授课内容较深,且与探测专业的关联性不够紧密,学员的参与度也不够,只是被动听课,甚至打瞌睡。
笔者认为造成该门课程目前教学现状的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不当,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为此,教研组首先通过研讨,重新梳理了教学内容,编写了讲义,课程内容紧密围绕遥测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遥测数据测量、遥测数据采集、遥测数据传输、电源及接收处理软件等内容。课程内容整合后,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笔者分析了教学对象的特点,研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是大四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探测学、传感器原理、模拟/数字电路、单片机等基础课,具备了该门课程教学所需的知识基础。学生有初步的文献阅读能力,但是文献查找能力还比较弱。作为四年级学生,大家对于讲授式的教学普遍感到平淡,十分乐意参与新型方式的教学,体现主体精神。针对这些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在“大气遥测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如下的研讨式教法改革。

2.针对课程现状的研讨式教学探索

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改变,摆脱了以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本科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了“教师要点引导—学生讲授—随堂研讨—教师质疑答疑”的课堂活动形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研讨内容的确立。为了达到知识学习和系统设计两方面的教学目的,将研讨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剖析讨论,第二层次是关于系统模块方案设计的讨论。
在第一层次的研讨中,为了使课程各章内容更加紧凑、体现出系统关联性,选取了军/民用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仪、GPS探空仪等几类实际遥测系统作为典型案例,以这些具体系统为主线,将课程各部分的知识点穿插在典型系统的学习中,例如遥测数据测量、遥测数据采集、遥测数据传输、电源及接收处理软件等。在这一阶段,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并能读懂教员所给典型系统的相关资料,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之间的运用联系。
在第二层次的研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遥测的基本知识,对于大气遥测系统的设计组成有初步理解,此时,研讨目的转化为要求更高的知识综合运用上来。例如,教师提出另外一种没有学习过的大气遥测系统——海面气象监测浮标,提出设计要求,学生们讨论如何划分设计方案,并自己分组,完成相应模块的初步设计,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自主查阅其他课外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2)组织方式的选择。由于学习“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的学员人数较少,并且学员在第七学期有十来门课程要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训练和竞赛任务。为保证学员有充足的课后准备时间,我们在划分任务时,采用各人独立负责的方式,独立负责人为该内容的主讲学员,需要在下次课堂上做汇报陈述,非主讲学员参与课堂研讨。
在研讨的第一层次阶段,教师发给学员典型案例系统的资料,要求结合教材阅读,同时提示教材各部分内容的要点,要求主讲学员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掌握简单内容,进行复述、讲解;第二,提出难点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者困难之处;第三,提高对主讲学员学习深度的要求,不仅要讲解,还要回答其他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的提问,也可以提问其他学员,查看知识掌握情况。非主讲学员通过预习和听取主讲学员的陈述,发现陈述中的疑惑点,提出质疑。通过课堂的研讨和辨析,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
在研讨的第二层次阶段,教师仅向学员下达设计任务,学员共同完成这一设计。要求学员首先研讨整体设计的任务划分,自主选择相应分任务模块,各自查找文献,分别在课上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及可行性。设计研讨结束后,教师还将给出与此相关的部分典型案例系统,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自主设计方案与现成设计方案,发现差距,完善学习。通过共同的设计研讨,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3)教师在研讨中作用发挥。课程授课过程中,每位学员都轮流充当主讲学员,因为是独立负责制,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必不可少,总体来说,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体现教师的作用。
第一,深刻把握课程内容要点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以实际系统为案例,揉合课程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研讨内容,既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又体现实际应用的趣味性和可研讨性。
第二,对研讨进行侧面指导。主要从学习要点、课外阅读资料和资料查找方法三方面进行指导。学习要点提示主要是帮助学员在自主预习时明确重点。提供参考资料可以帮助学员从各个侧面认识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另外,由于大部分学员的资料获取能力和课外时间有限,教师精选课外参考资料可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效价值更大。对于某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或者课程末期进入综合研讨阶段,教师提供的资料已不能满足需要,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查询、获取资料。
第三,在每堂研讨课中,把握内容和节奏。主要通过肯定、引申、提问、讲解、讲评等方法达到研讨课堂的控制。在研讨过程中,对于讲解正确的和讨论发言的亮点,及时肯定;对于错误的概念或者重点内容,及时捕捉并引申出来重点讨论;遇到学生发言不积极,互相不提问的情况,主动抛给学生问题,启发讨论,激发热情;遇到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在课堂上暂时又无法解答时,即临时安排该内容为下次课的研讨内容,指引寻找答案的方法,要求学生准备后再讨论;最后,在研讨课结束时,对学习内容和研讨过程进行讲评,梳理学习研讨结论,指出研讨过程中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
总的来说,教师以主讲学员和其他学员之间的研讨为基础,先指点,再边讨论边分析,最后做提炼和讲评,作用贯穿在研讨的整个过程。

三、思考与总结

“大气遥测技术”课程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后,从实施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本轮改革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压力,又找到了学习乐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学生为了上好课在课下花了很多功夫学习和研究所要讲授的内容,并补充和修改课件,从学生的角度举了许多新颖的例子来吸引听课学生的关注和思考。第二,学生自己授课,打破了权威意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改过去听课不敢提问和质疑的状况,台上台下互动频繁,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由于学生的质疑,促进了对很多问题的深入理解。
在2009级探测专业实施“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后,针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全专业15名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100%人员认为这是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每位学员也都结合个人体会,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还提出了帮助教员改进的建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研讨方式的问题。由1名学员作为主讲学员,其他学员参与讨论,难免造成学生只关心自己所讲的内容,对其他内容不关心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另外,由于主讲学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和准备不够充分,讲授没有说服力,其他学生难以接受。
总体来讲,“大气遥测技术”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坚定了我们创新教学模式的想法,这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程参与学习的现代教学方法。未来,将在研讨内容的确立原则、大班/小班的研讨组织方式、研讨课的考核等方面做进一步改革尝试。
参考文献:
冯阿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49-150.
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3]张宪,李志勇,刘卜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38-40.
[4]史波,宋艳,姜金贵,等.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8),15-16.
[5]徐振强,侯惠芳.“编译原理”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0,(3),33-35.
(责任编辑:刘辉)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