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善用善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6206 浏览:180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学生能够直观地欣赏到课本中描写情景:春花芳菲,夏荷清新,秋雁南飞,冬雪漫漫;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宾主尽东南之美”相聚的欢欣、“江南江北送君归”离别的痛楚;能够身临其境般观看钱塘潮的雄伟壮观……在课堂上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我们的语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文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直观形象, 能提供“音” “画”等媒介, 化抽象为具体、 化虚为实

语文和其它学科的不同就在于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声音、色彩、图画等一切美都包含在文字的描述之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的声音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红掌拨清波”(《咏鹅》)的色彩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的意境美,等等。这些文字或含蓄、或浅显,受知识局限,学生不一定就能在老师的讲解中“心神领会”“一点即通”。这时就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媒介”,借助多媒体配画、朗读,就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让学生在图片、视频中看到直观的画面,领悟到作者真切的情感。
比如学习诗歌《山居秋暝》,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点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尤其值得品味。我通过网站截图的方式播放出以下的情景: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创造出如水月镜般的纯美诗境。“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马上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蕴。

二、跨越时空,创设情境,架接起学生与课本的桥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本很多篇目选自名家名作,有些内容深奥,有些年代较远……时空上的距离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也无从下手。因此我们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连接起学生与课本、与作者的桥梁。
比如粤教版必修5的戏剧单元,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欣赏戏曲的语言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简简单单几个句子,明明白白几个意象,但要学生体会其中曲词之妙,感悟意境之美,揣摩人物的心境可真是不容易。因为戏剧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时间的距离,作者的创作和学生的认识也存在着距离,如果直接讲授内容,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来创设一种情境。我先在课堂上播放《长亭送别》戏剧唱段,“依依呀呀……”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一出来,长长的水袖、曼妙的身姿、欲说还休的情怀,顿时让学生在传统的唱腔中感受到温润的情感、作者流动的内心,为主人公的经历叹息,为崔莺莺的痴情赞叹,很快就进入到故事情境中去。“黄花、西风、北雁、枫林、离人泪”这几个意象马上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充满离愁别绪的意境。直观的画面先进入学生的视野,优美的乐曲让学生深受感染,“一切景语皆情语”,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缩短了,使学生和作者走近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词曲的意蕴就能渐渐解读、品味出来。

三、增加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更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更强了,课堂不受一根粉笔一本书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来安排课堂;课堂上采用PPT或者其他图片形式,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节省课堂时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大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个媒介容量大的特点,还可以将语文课上得形式多样、生动丰富。我常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在课堂看电影、看舞台剧、上辩论课等,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量。比如学习李白的作品,我即时在课堂点击网页,引导学生横向学习杜甫、白居易的诗作,纵向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作等等,以一带十,以点带面,启发学生学会课堂延伸。学生通过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看到了语文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以往单靠一根粉笔来教学所不能完成的。
责任编辑 罗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