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教师论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责任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11280 浏览:463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或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讨论中负有维护引导讨论团体的责任,负有维护思维严谨性,维护知识准确可靠性的责任。
关键词:有效讨论 教师 责任
课堂讨论从深层次体现了教学的互动,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这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课堂讨论出现了为议而议、不思就议、只议不听、“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的局面。作为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应该负起一定责任。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有组织、维护、引导讨论团体的责任

首先,组织讨论团体。好的讨论团体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加讨论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形成不同组合的讨论小组,如按学习差异搭配、按性别差异搭配、按个性差异搭配等。
其次,维护每一位讨论成员的参与权。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样,教师要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位成员参与的机会均等。
再次,引导团体讨论。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虽有既定的讨论问题、讨论目标,但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讨论目标,因此在实际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些现象:讨论团体的目标一开始就偏离教师所设想的目标;随着讨论团体的兴趣发生变化,讨论目标也发生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纠正讨论团体的目标,把学生的讨论集中在当前目标上或预定目标上;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绕开与目标无关的主题,同时还不能压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最后,做好应急处理。为了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性,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采取一些紧急措施消除突发事件,对于有重要意义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例如:我的一位同事在教《简单磁现象》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磁性是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铁磁性物质的性质,她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几种物质:火柴、塑料、弹珠、铁片、大头针、回形针、一角硬币、五角硬币、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自己得出结论。实验之后,学生得出磁铁能吸引的物质有:铁片、大头针、回形针、币、五角硬币。糟了,怎么解释磁铁能吸引五角硬币呢?于是教室里议论纷纷:“是不是他们的磁铁跟我们不一样?”“可能是磁铁不吸引新的五角硬币,而能吸引旧的五角硬币。”学生们都眼睁睁地看老师,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解释。既然由学生发现,不如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于是,她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经过仔细的观察、讨论,结果发现有几枚五角硬币和自己桌上的五角硬币是玩电子游戏时用的硬币。于是她进一步补充道:“真正的五角硬币是铜做成的,铜做的不能被磁铁吸引。”之后,她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假如有一台自动售货机中有大量的假硬币,老板大概就会把它撤走。你有什么办法区别真假硬币?学生兴致很高。

二、教师有培养和促进课堂讨论严谨思维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选好讨论题目,问题不能太容易,必须是能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有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才能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其次,示范。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从事个体的严谨思维活动,不知如何理解和监控彼此的发言以维持群体的严谨思维,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示范工作。如“因为……所以……”、“如果……则……”、“你的意思是……”、“对于你的观点,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你能否澄清你的观点”、“你的依据何在”等。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行为,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监控策略。
最后,促进。教师要充当“助产师”和“催化剂”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予以一定的支持。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如“你讲的内容与刚才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发言进行概括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三、教师有维护课堂讨论中知识准确可靠应用的责任

为保证学生知识运用的可靠,教师应做到:要向学生解释可靠的知识,并提供一定的评判标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我在学生讨论导致水沸腾时温度不同的原因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沸点和气压的关系,为他们的讨论提供了知识储备。
要对学生运用的知识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呈现的各种信息负责,要保证其准确、可信、清晰;要求学生必须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立在之前习得的知识基础上,以保证知识运用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在讨论中所呈现的知识是完整和具体的。例如:在学生讨论猜想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水的质量多少是否有关时,学生就展开了分组讨论,并设计了实验方案:在一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荡一会儿使之充分溶解,且使试管中有蔗糖剩余;再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观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加水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这说明水越多,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生2:加水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变大。由于学生对“溶解能力”的含义不理解,导致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误,但我没有直接指出,而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实验,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支持。当学生不能找到可靠知识时,教师可提供学生可靠的信息来源。例如:在讨论势能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信息:三峡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水位可高达170米左右,水电站为什么要蓄水,并且蓄那么高的水,有什么用处?当学生不能质疑知识的准确性时,教师要提供相同的或相反的案例;当学生提出的观点与讨论无关时,教师要予以提示或质疑。例如:在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有学生提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这时我就提示道:我们研究的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而不是研究把液体全部蒸发完的因素,这样,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个因素是否应排除呢?
综上所述,要使课堂讨论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我们教师除了有效选择讨论内容,精心设计议题外,还要及时抓住讨论时机,灵活把握讨论动向,还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让课堂讨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王瑛.如何有效地使用讨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盛羽.怎样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7期
[3]何海.浅谈如何组织有效课堂教学.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6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