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大纲近五代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对比解读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7951 浏览:244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从“义务教育”角度来说,这已经是第五次动作了,前四次分别在1992、1995、2000、2001年完成的。其中前三代名为《语文教学大纲》,后两代更名为《语文课程标准》。1992年之前是初、高中放在一起的,曰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起初中单独成册,曰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之后,小学与初中合并,曰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单独列出。这是为了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诞生的需要。每一次修订都是一个里程碑,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这纵跨二十年的五代“教纲”(为方便比较起见,解读时将涵盖“大纲”和“课标”两个概念合

一、下同)来说,其总体结构如下。

根据表1可以看出,开始名为“教学大纲”,后来改为“课程标准”。“大纲”的概念是语文教学系统排列的内容要点,而“标准”的概念则是衡量语文教学的准则,后者更有高度;文件的总体结构分别由前三代的五个部分减少为后两代的三个部分,删减合并,更为科学合理;阐述问题的“节”数由多到少,精兵简政;说明内容的字数由少到多,日渐具体明晰;“前言”和“附录”部分从无到有,更为规范;纲目关系大同小异,基本保持原貌;小学、初中分合情况因时而变,更趋完备。可见,每次修订都与我国教育发展实情有关,都是社会形势变化引领的结果,都与时代特色相呼应。下面就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部分五代“教纲”内容进行分类比较解读,以明确其变化脉络,从中获得基本认识和有益启示。

一、分类比较解读

(一)关于“开头语”

“开头语”是文件的帽子,是入文的窗口,是总概全文的纲领,它往往从义务教育角度,居高临下地阐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意义、性质、任务等,就五代“教纲”开头语来说,它们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变化是明显的,通过下表可以明确。
表2涉及的“开头语”内容,都属于定性方面的总概文字,包括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若干准则,与社会发展和要求密切相关。它们在段数、句数、字数等方面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都只是量上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在概念提法上,前三代都是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教学”三个词语进行分句分行阐释,有层次感,界定具体明确;2001代则先后四次以“语文教育”冠之,显得宽泛概括,对于纲领性文件来说,居高临下,比较恰当;2011代则又以五次“语言文字”来替换了“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强化,特点鲜明。在主要意思的表述上,五代“教纲”都涉及语文教学的性质、意义、任务,其中2001、2011两代还涉及“要求”、“形势”等内容,与社会和时代联系紧密。可见,作为全国性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学科“教纲”,开头语的总体要求逐渐规范成熟,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行,更加理性客观,回归本真,是值得肯定的。

(二)关于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1、2011两代有单独阐述,而前三代则是放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之中的,比较模糊。后两代使“基本理念”这一概念更加鲜明突出,意在让广大教师明确必须遵循的理论依据,这不仅是提法发生改变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适应时展之必需,使“教纲”形成与时俱进的态势。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呈现,通过下表可知其变化。
表3由两种形式构成,前三代是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两个方面梳理的,后两代是从四个方面列举的,“听话、写话”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提法更为概括,后又增加了“识字写字”能力,符合时下学校教学实际,由于网络等高科技活动的增加,学生的识字写字机会不断减少,这方面的教学要求也在日趋淡化,这种能力的重新提起和强调,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理念中“实践”、“综合”、“联系”、“开放”、“资源”等观点,得到重视和加强,这些都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相一致,要求在教学中,不能仅就某篇课文、基本教材去静止地、片面地、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动态地、综合地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加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为九年义务阶段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就“教纲”篇幅来说,这方面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重,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两代,都以较多的文字来分项解说具体内容,应该说是“教纲”的主体部分。如下表。
以上表4内容最为丰富,涉及具体事项甚多,从1992到2011年,时间经过了20个年头,作为课堂这一主要实施基地,教学这一主要实施内容,“教纲”当然要作为主要部分阐释。前两个版别所及的方面基本相同,无论是分类还是纲目关系甚至一些具体要求也都没有明显差异,只存在个别文字表述不同,属于微调。2000年版的“教纲”完全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件,在分类阐说上,将前两代“训练能力”中的“阅读”和“写作”单独提取出来,先前的“目”变成后来的“纲”;“训练能力”中的“听话”、“说话”两“目”,也改为后来的“纲”“口语交际”;前两代中的“基础知识”由这里的“语文常识”来代替。这些名目和纲目的变化,既是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又符合课堂教学实际。2001、2011两代“教纲”,基本承续了2000版的样式,增加了“识字与写字”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内容,前者是针对学校忽视识字、写字现象提出来的,后者是为了配合大语文教育以及社会发展需要来增设的。至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也基本延用了2000版的观点,只存在少数调整,或增或删或换,如2011版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新闻”、“词汇”两个要点,“写作”要求中强调了“过程”的重要,触及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深思考的。值得特别提醒明确的是前三代将“目标与内容”分类呈现,构成横向格局,后两代则分学段纵向陈列,让每个学段的各类“目标和内容”具体到位,更有利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对号操作,便于实施。

(四)关于“实施建议”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