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浅谈浅谈中职《计算机运用基础》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14558 浏览:601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源于:论文封面www.618jyw.com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信息素养的定义和组成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及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获取信息的冲动和、批判经省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以及在信息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道德水平。
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
*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际能力的培养;
* 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 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学生特点及信息素养的现状

中职生信息素养的现状需与学生的特点结合分析。

(一)中职生的特点

1、中职生的优点:总体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好动活泼、进取好学。

2、中职生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轻视理论课.重视实训课;
> 讨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 入学考试分数悬殊.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多数是进不了重点高中的人:
> 专业思想不牢,缺乏学习热情,爱玩游戏,迷恋网吧;
> 有自卑感。认为选择就读中专就低人一等。

(二)当前中职生信息素养现状

1、缺乏利用信息的能力

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就要进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挑战,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吸收信息。中职学生受习惯和毅力的影响.大部分对于信息处于被动状况。缺乏根据自己生活学习特别是专业发展的需求及网络途径主导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2、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据相关调查,现在的中职学生平均使用计算机时长多于2小时,主要用于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性项目,目的单一。

3、缺乏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

即缺乏信息鉴别能力,主要表现是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盲目和低效,不知道如何正确检索、评价和筛选信息。

四、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几点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的特点,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现结合具体教学,谈几点体会。

1、积极研究教材,精简教学内容

积极研究教材法,突出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精简,保留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而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材上的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或选学。
例如针对我校是非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出发点,在教学上要求认真搞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舍弃?“数制转换”等枯燥而无用的内容。由于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基础,为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适当精简压缩学生已经掌握或不感兴趣的基础理论及文件管理课时,将综合练习课时分配到Word、Excel教学内容上;同时,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还应增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常用软件等内容,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

2、善于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任务驱动方法是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法,不仅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围绕主题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主动学习研究。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握好教学过程关系要素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计算机变成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例如我在讲解格式化文档时,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假如学生要完成求职应聘信、个人简历,要求利用Word完成。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利用教材知识点,完成任务。再例如我在讲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将情景设置为:假如学生要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文章,要求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奥运会的信息。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只是一个指导者,既不放手不管,也不完全包办,而是适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学习或不学转变为主动研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专业整合”模式

专业整合模式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整合,以其它专业的知识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整合环境。 举例说明,讲解Internet知识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人在旅途》论坛。学生通过论坛发贴、OIC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一系列途径发表看法,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开展交流学习。再例如,讲解Word时设计与旅游专业相关的情境,完成重要景点宣传单、特色路线行程单。

4、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一种网络即时通信工具, 受到了网友,尤其是学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上网开始使用和网友交流,与此同时,网络活动的安全问题也凸现出来。
网络交友聊天工具为网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许多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知心的朋友,获取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解决了许多学习和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许多学生受益非浅,但网络毕竟是不见面的交流平台,网络超越了时空的障碍,边际模糊,网友形形色色,很容易使涉世未深的学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生产生虚幻的感觉,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令人担忧。基于这种忧虑,我们有必要在课程中不断的强调网络活动中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

5、重视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素养包含信息道德、信息免疫。如果在网络上觉得“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容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所以正确引导,树立主体道德,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其实,让学生知道:作为信息社会的现代人.除了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高超的信息技术能力外,还应具有信息责任感,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应遵循一定的信息与道德规范,约束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化社会的创建。
五、小结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应该是顺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是日新月异,所以课程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容也应随之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张静波等.《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王吉庆编著 《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姚远、女、31、助讲、福建理工学校专职教师、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上店福建理工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