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探究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理由式教学实践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24681 浏览:109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而言,问题式教学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不再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研读教材,巧设问题;创设情景,展示问题;启发诱导,点拨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巧设问题;启发诱导
如何让课堂活跃、生动起来,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社会课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就是教学的起点和中心,教学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或多而滥或过于浅显、缺乏深度或过偏过难或随意性很强。比如提出很多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束缚和窒息了学生的智能发展,更不要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了。因此,就有了对问题式教学的思考。

一、研读教材,巧设问题

教师备课不仅是熟悉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研读教材,锤炼、斟酌课堂的提问设计,用之于教学过程,可以起到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深层次问题的作用。

(一)梳理知识体系,环环相扣地问

连贯的课堂提问能反映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也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梯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钻研,多思索,将散见于似乎“杂乱”的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性梳理成一条主线,而后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化成一系列有连贯性的小问题。如在讲《农牧文化的交融》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将课文中出现的政权名称找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来呈现这些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兴替。(2)哪些政权代表农耕文化,哪些政权代表游牧文化?它们是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交融的?(3)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事例有哪些?(4)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内容有哪些?(5)民族交融的意义是什么?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将学生的思维进行纵向引导,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构建了牢固的知识结构。

(二)抓住内在联系,循循善诱地问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像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高明的提问必定具有启发性。设计的提问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分析文艺复兴的性质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发生在14世纪的意大利?(2)上一节课讲到14世纪的欧洲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事物?(3)这种新事物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4)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通过提问使前后知识建立了联系,学生的思路瞬间就被打开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试图从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追求现世的幸福。因此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学生就自然地得出了结论。。

(三)关注主体特点,趣味横生地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可是他们的专注度毕竟不如成人。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其所能,吸引学生,课堂提问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我们提问时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从对立面提问。如在讲到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岳飞组织纪律严明的岳家军,誓死保卫腐败的南宋王朝 ,阻碍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愚忠,根本算不上是民族英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又如在讲到近代科学的诞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说哥白尼根本配不上‘近代科学之父’的尊称,因为他提出的‘日心说’早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理论。你怎么看这个观点?”这些问题提得别致,它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有所创新,有所改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他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出发,争得不亦乐乎。
2.设计假设性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提问:(1)如果你能穿越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到古代社会,你会选择生活在哪个国家(中国、斯巴达、雅典、罗马)?为什么?(2)如果你是理发师的儿子,你会与刹帝利的女儿冲破重重阻挠结合吗?如果你们结合并生下了孩子,你觉得你们的孩子能幸福吗?(3)面对这场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办?面对这类提问,学生一般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因为,学生不再以局外人的身份学习历史,而是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更好地把握了历史跳动的脉搏。

(四)贴近现实生活,应时而动地问

历史与社会学科并不是为了单一地呈现知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心理,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时代主题时我呈现了关于“湄公河惨案”时政要闻:2011年10月5日,在湄公河金三角区域,载有我国13名船员的两艘中国商船,遭遇不明武装袭击和劫持,最终导致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难,造成“湄公河惨案”。10月31日,中、老、缅、泰四国在北京举行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除加大联合办案力度以求尽快彻查“10.5”案件,缉拿惩办凶手外,四国还“同意为应对湄公河流域安全出现的新形势,正式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而后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从时代主题的相关知识,思考“湄公河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区域合作。由于是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大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特别是利用《时事》等报刊杂志提供的社会生活资源、热点分析范例,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设计问题,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孔子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他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不住主题,就是支离破碎,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

(一)营造和谐氛围、转变学生观念——敢问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并非天生就是“闷葫芦”,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造成学生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的局面。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我的课堂我做主”。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协作的和谐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打消顾虑,轻松地思考,大胆地质疑。

(二)结合学科特色,给以方法指导——会问

叶圣陶说:“内容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应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给以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1.盯住“眼睛”问题目,了望全文

与传统的历史教材不同,新教材的编写是以一个个专题形式出现的,而且它设计的标题往往很有特点,或是对整框内容的概括,或是点明文章的主旨。一本好书必定有一个吸引人的书名,激发你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标题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产生若干问题,想去探究。我的课堂往往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标题,自主提问导入的。如在讲《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文的题目交代了这场经济危机有怎样的特点呢?生1:令人恐惧的,很恐怖。生2:危机的破坏肯定很大。老师继续引导:那么看到这个题目的同时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会爆发这场危机?(2)危机波及的范围有多大?(3)危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这场危机后来解决了吗?(5)这场危机对中国有影响吗?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眼睛”——经济危机的引导下所提问题已基本囊括了本文的内容。

2.诊断疑难问困惑,突破难点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维。若教师能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就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引导学生:是否能从同盟会的十六字政治纲领的探析中得出辛亥革命的性质呢?于是,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1)鞑虏是指谁?(2)中华民族并没有灭亡呀,为什么要在中华前面加上恢复二字?(3)怎样才能建立民国,实现呢?而后,师生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个击破,层层深入,最终击破了教学的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放眼全球问古今,迁移拓展

人类社会总是从落后向进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对历史事件还得追根溯源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地球越来越小,任何区域性事件,都有可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放眼全球问古今,把历史纵向上的前后联系和横向上的相互关系贯通起来。如在讲到明清时期专制皇权高度加强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黄宗羲的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回顾,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并很自然地提出了质疑:当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在宣传自由、平等和时,中国的黄宗羲也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矣,君而已矣”。东西方几乎同时期出现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却相隔遥远,革命成效也大相径庭呢?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拓展。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开拓思维、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其实很多人都在用,是一种很普遍的方法。如果每堂课的教学都能够设计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把教学立意设计成问题,将一节课连接起来,并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郑林.《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历史教学.2006年第7期
王柱根.《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2期
[3]游向群.《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卷第01期
[4]李君岗.《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初探》.历史教学2011年第21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