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教学中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理由设置对策大纲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5761 浏览:140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应突出科学探究,同时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新教材中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理解、掌握新知识。像初中八年级上册有关力的知识以及运动过程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力与运动的知识等,就是极具抽象而又强烈受到学生生活经验束缚的内容,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难度,甚至是产生误解。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教师就应该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概念,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下面笔者以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过程的分析》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

一、激发求知——问题设置的起点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讲,学生听,体现了教师的“主讲”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我要学”,要将学生从“被动”的学转为“主动”的学,笔者发现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参与一个简单实验:每人都用手轻轻推课本,课本就会运动,将手移开课本时,课本会处于静止。结合生活例子思考会有这样一种观点产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运动起来,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会停下来。学生根据自己亲眼所见,觉得这样概括与学生生活经验非常吻合,而不对其持怀疑态度,这正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困难所在,马克穆托夫说:“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总是首先体现在对各种问题的质疑上。”于是设置一问题“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一定会运动起来吗?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一定会静止吗?”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质疑,去思索、去寻找证据!
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找到“没有力,物体一定会静止吗?”的例子,学生迫切的希望知道这一现象能否发生,学生有好奇,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求知,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地观察,主动地认识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迅速、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强化学以致用——问题设置的归宿

人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发展到利用科学去服务于生活,换句话说人类认识科学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应用,学习也是如此,最关键的源于:期刊论文www.618jyw.com
还是会从科学中走向生活,也就是“会用”,只有会用,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而学。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具体情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例如:学了牛顿第一定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到底和力有什么联系,设置了四个问题: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运动吗?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不运动吗?③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运动吗?④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可以不运动吗?这四个问题的设置将力与运动或静止的四种可能全部对应起来,答案也都是“可以”,学生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到物体运动或静止不在于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即力不是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原因。同时对第③和第④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用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才能解决,也算是一次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较好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已经有了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不在于有力,那么什么需要有力呢?逐步的把学生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方向引导,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需要用力,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只有这么三种情况,一是物体速度大小的变化,如由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等;另一种是只是方向发生变化,如匀速转弯问题;三是速度大小变化且方向也变化。所以问题的设置就朝这几个方向去设置,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知道,这些运动状态的变化一定需要有力,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就有了第⑤个问题:“若原来是静止的,如果不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是怎样的状态?若要使该物体变为运动的,需要什么?”和第⑥个问题:“若原来是运动的,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将怎样运动下去?若要使物体停下来,或是改变方向又需要什么?”对⑤⑥号问题分析整合,可以得出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力,或是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的大小对运动状态影响怎样,可以介绍给学生,比如,合力越大,使得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就越快。若要深入了解它们的关系,需等到高年级去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此时再对引入部分问题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去解决了。在应用新知识的同时也是最好的对知识的巩固加深。
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问题设置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浅出,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的进行动手和动脑探究、交流、讨论,最终获得知识。
总之,问题在设置过程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因素,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注意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对新知识的巩固。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从问题中“想学”逐渐发展到通过问题“会学”,最终能解决问题达到“会用”。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爱问问题,爱思考问题,爱探究新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