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之师语文课堂,呼唤“三文”之师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5763 浏览:179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中学任教语文时,就隐约感到: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本与教参。但是,在当时的氛围下,要想越雷池一步,都得付出代价。记得有一次,我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初三要不要补课的辩论赛。教室里正方反方,你来我往,辩论展开得很热烈。谁知事后,校领导把我狠批一顿:“你的辩论与中考有关吗?你能不补课让他们考重点?”不仅如此,因为这场辩论风波,本来教初三语文的我被调整到了初一。一时间,同事们也视我为“好出风头”、“胆大妄为”……如今回头来看,这是何等无奈又可悲!
后来,本着学习与发展的初衷,我坚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期间,我十分欣喜地感觉到省城有关语文教改教研的浓浓学术气氛,我也十分钦佩市教研室为推动教改教研工作而做出种种大胆创新、行之有效的尝试与探索。坦率地说,我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尤其令我心灵震撼的是,有幸观摩了一堂堂风格迥异的语文优质示范课,在那临时设置的课堂上,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气氛激活了,语言亲切自然了,如此语文课堂教学,范读字正腔圆,声声入耳;版书形质兼美,行行悦目;剖析深入浅出,句句动情入魄。教改出路在何方?我看这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正是在这种催人奋进的形势驱动下,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即语文课堂应该注重人文性充分渗透、文学性厚积溥发和文化性自如运用,简称为“三文”。
首先,人文性应在课文课堂充分渗透。
如果说,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发现了世界,使世界得以欣赏到蒙娜丽莎那富有个性张扬的永恒微笑和艺术魅力,那么是否可以说,今天的语文课堂,也应该重视人文性教育,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地尊重与张扬呢?人们常说“文以载道”,我们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丰厚的人文色彩,摒弃空洞的说教不提,教材中涉及的题材与体裁,语体与风格,无不烙上了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文特征。当然,根据新课程标准安排的需要,语文课文中的人文性是零碎的,分散的,甚至是潜藏的,只是比起数理化课,才显得明显些,强烈些。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去有意识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先声”式地去熏陶。正如海明威所说:“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假如把语文课文中的人文性比作“冰山”,那么,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用创造性的劳动去阐释出来了。
其次,文学性应在语文课堂厚积薄发。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之”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618jyw.com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浓厚的文学涵养。否则,既想课堂上妙语连珠、“诲人不倦”,课后又不想改孜以求、“学而不厌”,我看这个“知之”就会变成“愚之”。语文是一门最难教的课,因为它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费力大、见效慢。但它又是最具有文学艺术魅力的课,课文中古往今来的名篇比比皆是,有的思想内容深刻警人,有的语言形式瑰丽多姿,有的构思严谨巧妙、形象典型逼真,有的说理独到深刻……所有这些,无不可以在课堂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不学《诗经》无以言志,不诵《楚辞》无论传情,不识《说文》难解一字。而《诗经》、《楚辞》、《说文》,在浩瀚如海的文学艺术世界里,仅是沧海一粟!正因如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肩负着把文学与现实串连起来的任务,要让自己的文学涵养厚积薄发,给予学生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再次,文化性应在语文课堂自如运用。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一方面对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文学要特别关注,掌握系统的文学理论,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这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中的文化知识。因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逻辑、宗教、科技、音乐、美术等领域,自然语文教师就应该对其他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等,都要广为涉猎。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自如运用,用自己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能力驾驭课堂,帮学生开阔视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出人意料的。如去年参加市教研活动的一位青年教师,边讲《木兰诗》,边在黑板上用速描的方式表现诗的内容,其绘画的艺术功底为这堂课起到了相当大的助推作用。
行文至此,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人文性、文学性与文化性,它们这三者能给予课堂教学充分、自由地创作灵感与创新空间。纵览中学语文教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只要我们本着“上下求索”的精神,我们新形势新标准教改教研工作,必然会迎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猗临晋中心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