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用善用“理由导学”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20787 浏览:870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高中数学知识对比初中数学知识,在内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提倡的“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导学,以问题折射知识点,以回答问题、发现问题来巩固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理论依据 价值体现 实践应用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推广,因此在各地各类的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最先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的完成,需要教师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要求为学习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景,支持学习者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为支持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机会,让学习者能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同时强调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成为教学工作者聚焦的话题。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学生不应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二、“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价值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优化教法,注重创新,对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很多理论上的问题有待加深理解,很多教学实践有待改进和提高。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点和价值。第一,它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不是由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先进行自学和探索,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述性讲解。这就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第二,它实现了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杠杆来调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学过程中教之以学法,根据学情采取教法,这样就把“两主”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和教法融为一体。第三,它是开放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是综合目标教学,发现法教学等的优点,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而提出来的。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因而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实践中它将不断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教法和学法,不断完善、充实和提高。

三、“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设计、提问、思考为载体来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知识点讲解问题化,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非常重,如果课堂上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靠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所以可以这样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教学的最大失败。知识点的问题化,实际上是将一些定理、概念、推论等“定论”形式的陈述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通过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需要许多努力的情况下发现问题,从而真正理解此类知识。根据心理学原理可知,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从而激发动力,成绩定会节节升高,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每次上课之前,查阅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有意思的小问题,这类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及时回答,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例如我在讲解集合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某大型购物超市在上个月进了一批家电,分别是电冰箱、微波炉、空调、电风扇、电视和电脑。这个月超市又进了一批电器,分别是电脑、空调、电冰箱、电饭煲、豆浆机和电磁炉。同学们想一想,哪几种电器好卖?这两个月一共进了哪些电器?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立即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融入了课堂,很容易就得出了集合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当然问题的情境并不在多,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所学内容。
(二)问题的设置体现思考性。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很好的反馈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所设计提问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要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够复习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问也是最好的反馈和调控方式,对教师来说,仅传授知识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科学性,不能太随意,要考虑到班级中的学生的理解层次水平,要注意设置不同的层次问题,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有所回答,不能太难,让部分学生无事可做,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单独表演,丧失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和功能性。1.来源于教材,富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不能随意,看起来没有目的,体现不了重难点。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关键进行突破,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切不可为了吸引学生,提那些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问题,如果问题脱离教材,一切都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言简意赅,题意明确,要有层次性。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简洁明了、严谨科学,切记提问表达含糊,让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要做到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学中可以先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总结归纳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规律;接着反问,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强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追问、深问,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提高。
3.问题设计要重点突出,有思维、思考的深度。试题不论如何变化,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平时解题时,要深入探究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同时善于将题目加以变通、延伸,从而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跳出题海,提高解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课本例题、习题的多变,多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选修2-3课本上的一个习题:用0,1,2,3,4,5,6,7,8,9这10个数字。(1)可以组成多少个5位数?(2)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5位数?(3)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且能被5整除的5位数?数字问题是由数字构成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的多位数或某类数(如分数、对数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除了要深刻理解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外,还要充分考虑所讨论问题的限制条件。解题时,一般遵循特殊位置、特殊元素优先安排的原则。因此数字排列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教师在讲解此题时,可考虑进行如下变式。
问题1:用0~9这个10数字可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在3000~8000之间有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奇数?
问题2:如果五位的自然数满足ae,那么这样的五位数称为“凸数”(如:13430,23541等),则所有的五位自然数中,“凸数”共有多少个?(结果用数字回答)
问题3:从0,1,3,5,7中取出不同的三个数作为系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其中有实数根的方程有几个?
4.问题的设置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善于自主地发现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努力寻找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自己的猜想,使问题的解决与发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摆脱被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终点,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教师应该以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变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