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用好用好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8969 浏览:835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导学案”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备课模式,是教师的备课与学生所用学案的统一体。这种备课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导学案”编印完成后,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就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课后,教师填写“讲课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学生填写“学习反思”,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
“导学案”的主体由五个板块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讲学反思。
“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部分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科版九年级第四课《走向小康》。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反复阅读教材,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这一目标要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教学难点确定为:“小康”与“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区别。相似的问题放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学法指导”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课文方法的明示,即指导学生采用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去阅读课文,达成目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科版八年级第一课《走进父母》。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内容,我让学生开展以“我爱我家”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表达对父母、对家庭的热爱;写一写,算一算,父母每一天为家庭做多少事,付出多少时间,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
“学习过程”由三部分组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拓展延伸·巩固。
“课前预习·导学”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学生需要全面阅读课文,并根据提示,完成部分书面作业,留出空白,写下发现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教科版八年级第七课《偶像与自我》。我布置如下题目:全面阅读课文,想一想自己所崇拜的偶像是谁?他(她)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他(她)们给你带来哪些好的影响?有没有不良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明显崇拜现象?这些问题既是课文中提出与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自身存在、通过自己的思考能解决的问题。达到学生实际与教材引导的统一。
“课堂学习·研讨”部分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618jyw.com
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来解决问题,以达成“导学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教科版八年级第七课《偶像与自我》,检查预习中问题的解决情况。整体感知:(1)青少年崇拜明星的原因有哪些?(2)欣赏分为哪两种?(3)追星的利与弊有哪些?(4)应怎样正确评价自己所崇拜的偶像?(5)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明星崇拜现象?这些问题的难度和理论性都有所提高。合作探究:(1)讨论少年“追星”的原因。(2)调查同龄人心目中的明星(偶像)。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同龄人“追星”状况。并讨论: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明星?(3)当某港台歌星与杨振宁先生同机到达某市时,有“追星族”问:“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请与同学讨论这一现象。(4)以乔丹、刘德华为例,说说自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拓展延伸·巩固”部分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研讨的内容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教科版九年级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学习完“基层”这部分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活动:“xx村村委会选举”。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xx村村委会选举会场”,周边是学生画的花朵。下面原来的六个学习小组成了xx村的六个“村民”小组,老师摇身一变成了镇派驻村主持选举的干部,让学生体验一次完整的基层村民委员会选举过程。
我认为使用“导学案”具有如下优点:“导学案”替代了教师的备课本,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导学案”就是备课本,作为思想品德学科,一位老师一周只需认真备好一节课就行。“导学案”替代了学生的作业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过去,学生每门课都要准备作业本,现在,学生只需要一份导学案即可顺利学习。编制“导学案”,集体智慧共享,增强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导学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导学案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教育体育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