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望远登楼望远,尽赋深情经典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6086 浏览:207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意象概念的引入,使得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由初中阶段的宏观体会转变为微观赏析。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表现在诗歌艺术中,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意象就是(物)象与(情)象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可谓众多,其中“楼”意象更以其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意象中最别致的一个文学意象。
人教版高中课标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楼”的意象(在有些诗句中楼的形象由“栏杆”、“阑干”、“雕栏”或“凭栏”、“倚栏”等词眼带出,成为一种借代)散见于15篇古诗词(包括课后“探究讨论”与“相关链接”中引入的诗词),共有17处,其中必修2处,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5处。在唐宋诗词中,“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它的频繁出现早已超越了作为建筑物的实用意义,而成为唐宋诗人情感的负载体。
现将教材中“楼”意象分类及分析如下。

一、小大之辨

“楼”这一意象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虽同为楼,但是意味迥然。我们按其出现的不同风格及包含的不同意蕴姑且分为两种类型:大气磅礴,犹如“伟丈夫”的雄浑壮阔之楼,其为一,如“城上高楼接地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昔闻洞庭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以及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出现的皆是这种雄壮之楼。典雅别致,犹如“小家碧玉”含情脉脉之小楼,其为二,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有仙子”(《长恨歌》),以及“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等,则以婉约含蓄的“小楼”面貌呈现于词作之中,成为“楼”意象中至关重要又别具意味的一种,并成为足以独当一面的“小楼”意象。

二、登楼望远,尽赋深情

虽然雄壮之楼与婉约小楼在具体的象征意义方面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惊人的一致。这一点我们从辛弃疾的《丑奴儿》可见一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情怀总带几分唯美与浪漫,为表示自己不幼稚、不浅薄,对于人生有阅历、有体验,因而刻意地学习古人登高怀远,并且选择“层楼”这一意象营造伤感的气氛,从而酝酿为文作赋的深沉愁绪,并以此作为年轻生命的点缀。可见,“楼”与“愁”在诗人眼中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可以说诗人们总是将“楼”与“愁”捆绑起来,使人产生望楼而生愁、登楼亦生愁的共同的文化心理。

(一)以雄壮之楼写失意豪情

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辛弃疾悲愤地吟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面对着落日,这位江南的游子,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看着腰间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写出了词人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词人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词人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词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跃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这时词人南归已年了,却投闲置散,做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另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66岁任镇江知府,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心中必定是几多感慨,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面对千古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二)以“小楼”写深情

“楼”中的“小家碧玉”即“小楼”以其典雅的身姿、婉约的风格成为诗人们抒写情愁的宠儿。徐复观说:“一切伟大艺术家所追求的,正是可以把自己安放进去的世界。”“小楼”之为物,可算一方小小的世界,文人的情思怀感足以在其中驰骋飞扬。然文人们一旦进入这一方天地,则所被激发的情感多是愁思。“一登楼,就发愁”、“一遇楼,便有忧”成了一种固定的抒情模式。这种愁情,可以是闺怨相思,也可以是故国之思、羁旅怀乡等。

1.闺怨相思之楼

历代男子游学、游宦、游脚甚为风行,给室中女子留下了难以平填的感情空白。南朝民歌早有“望郎上青楼”的诗句,写来明白剔透,无所藻饰。对于女性来说,小楼不仅是她们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面的唯一桥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经过了青枫浦的游子,此时正是愁思郁结,思念拉扯着他的情思,随着月光飞向远方的“明月楼”。而远方“明月楼”上的思妇,此时也正迎着秋风,独倚栏杆,望月怀人。登楼望月可使他遥寄相思。在这里,明月加上小楼,营造出清冷而沉郁的诗境,让人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又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所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抒发了远离思恋之情。“云中谁寄锦书来”写别后思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则构成了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明月自满,人却没有团圆,大雁空回,锦书未有。“月满西楼”既是实景的写照,更创设了一种孤独忧伤的凄美意境,读来不禁令人万分感慨。女词人通过自己生活和情感的经历,从女性的角度,用细腻的、柔婉的笔触抒写离人去后闺中生活的郁闷压抑、无聊寂寞,具有独特的韵味。

2.忆故国之楼

由“小楼”而思故国,常见的就是在改朝换代之后,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而望,触景而生怀念故国之情。南唐后主李煜在其创作生涯亦是其生命的最后期间,用血与泪凝结为一首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怀念故国的词作。李煜在其绝命词《虞美人》中抒发了这种浓郁的愁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清陈廷焯《云韶集》有评:“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宋太祖开宝八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囚于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之中,过着朝夕以泪洗面的凄凉生活。词中抒写亡国的哀痛,今昔身世的悲恨,凝聚成一个无法化解的“愁”字,词人以痛不欲生的呼号起笔,渴望天地毁灭,残生结束。“小楼”句承上句,“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已一年,时光消逝,引起无限感慨。从词中,我们分明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夜阑人静,幽囚之人,独上小楼,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小楼既是他现实世界中幽囚之所,又是他亡国之君心中的情感樊笼。
又如《浪淘沙》中写道:“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亡国之君绝望的哀歌。上片写词人被春夜雨声从梦中惊醒的凄苦感觉,下片写最怕凭栏远望的悲恨心情。如今无限江山已属他人,故国难归,旧欢难寻,作为失去自由的囚徒,只能在梦中找回一点慰藉。为什么“独自莫凭栏”呢?因为一旦凭栏向南眺望,便见到南唐的广阔江山。虽然能望见,但是身为臣虏,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故国去了。独自凭栏,再添一份孤独感。以往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而现在伶仃一人,生活没有安全感。于是词人深叹“别时容易见时难”。江山依旧,物是人非,如果登楼凭栏而望,就只会更怀念故国,更怀念旧友。家国的沦丧,个人的失意,隐痛颇深,然而又表现得如此婉转曲折,使人不禁黯然神伤。

3.羁旅怀乡之楼

王粲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消忧。”是文学史上最早将登楼与怀乡结合起来表达的作品。“独上小楼”以遣羁旅怀乡之愁,亦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小楼承载着游子们深深的怀乡之情。高中阶段所学的诗词中单纯地写登楼以遣羁旅怀乡之情的未见于课本,但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那个经过青枫浦的游子所向往的“明月楼”寄寓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再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所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写:“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诗人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羁旅怀乡的词人将“小楼”作为与家乡近距离接触、与佳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他们的情感甚至是灵魂由于登高望远,而出离于身体追随家乡而去。
概而述之,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楼”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已活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其精致细微的文化气质使之披上了一层凄婉、忧郁的情感色彩。在诗歌教学中,要着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一传统而独特的诗歌意象,搭建一座与创作主体心灵沟通的桥梁,以此触动心弦,使之与创作主体欣然和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