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深度增加学生语文思维深度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1908 浏览:968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就不仅规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提出了完成该任务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即思维空间的拓展。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个大问题,以下笔者仅就开掘学生思维深度的教学策略谈几点认识。

一、挑战固有观念,打破思维定势

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文本中与学生固有观念相悖之处,凸显这部分内容的意义。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促进他们对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反思,从而打破一贯以来的思维定势,增加思考深度。
如钱钟书的《窗》一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此处,学生一般认为作者是在暗讽父亲的守旧功利,而赞同女儿的自由恋爱,因为他们早已从《红楼梦》《西厢记》等文学作品中接受了这样的观念,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封建思想的体现,男女之间两情相悦才是神圣的爱情。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一思维定势的限制,体会到文义的精深之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亲和女儿择偶的标准有何不同。学生的回答是:父亲看重的是门第出身、社会地位,偏于物质;而女儿心仪的是相貌、才情,偏于精神。笔者进一步追问:是不是每一个父亲都只注重女婿的外在条件?经过再次思考,学生终于意识到父亲所重视的还有人品,而男子人品如何,热恋中的女子往往是不能够理性判断的。至此,学生方才体察到:作者无非是想借门窗的差别,来表达他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和轻微的嘲讽,对双方的态度应是各有褒贬。这一认识,便突破了学生原有思想的局限,加深了他们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当然,依照这样理念设计的课堂教学一般不会进行得十分顺畅,师生间的互动也不那么活跃。由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固有的认知模式,学生似乎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实际上他们的思维是被外推和深进一步了。

二、坚持人文立场,提升精神境界

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时还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说评判标准来引导他们:是采取人文性立场还是奉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观念;是与现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持理性批判的态度,还是降低标格混同于现实。前者必然高于后者,因为前者基于独立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后者则带着更多盲从和功利色彩。因此教师只有坚守人文立场,才能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这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弃人文立场,错误地将生活化等同于世俗化,从而导致学生价值判断走向浅浮和庸俗。以下笔者节选一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探讨海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幸福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教师给出了一段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问:“海子的这种不幸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性格的偏颇。”因为性格的偏颇,才让海子偏执地追求那样一种“虚无缥缈”的理想。顺着这一思路,教师得出了如下结论:“诗是美的,生活也该是美的,然而,尘世的人们都知道生活不是诗,一旦把生活当成了诗,把诗当成了生活,就难免陷入荒谬和虚幻。海子正是将二者混为一谈,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心就不会再迷惘、再枯萎。”
应该说,这位教师指出了海子悲剧的一个方面,也将学生的思想引向了积极的一面。但略一深究,便会发现其中人文立场的缺失,或者说体现得不够充分。首先是对海子的理想缺少真正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其次是对海子的生存境遇缺少更全面的揭示。尽管在其所引的海子的自我评价中,已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却没很好地加以阐释。海子说:“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如果说“王位、太阳”带有明显的幻想色彩,可称之为虚无缥缈,那么诗歌却不能说不是一种真正的理想追求。尽管这一追求混淆了与现实生活的界限,造成了诗人精神的危机,但这种献身于理想的纯粹的精神却是值得崇仰的。正是这种精神让海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因此在吸取教训的同时,还应对海子的理想追求致以深深的敬意,然而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另外,就是对海子不幸福的原因的分析。为什么生存会成为海子的苦难?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外,有没有别的原因?如果教师采取的是人文立场,他至少该注意到海子生活在一个普遍注重实利而轻视精神追求的时代,是这样的时代风气令他在现实中受到冷落甚至是嘲弄。不能充分认识到海子的这一生存困境,如何去判断他是否勇敢、是否热爱生命?再者,对于时代风气和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站在世俗的立场,单方面地责难个人分不清理想和现实,还是同时意识到时代本身的弊病?对这样一个理想匮乏、精神荒漠化的时代,难道不应予以批判吗?最后就是海子在诗歌界也不被认可的现实,这是一个天才与庸众彼此对立的问题,是一个超越某个具体时代的永恒难题。分析至此,海子命运的悲剧因素才大致浮现出来,我们才可能对海子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也只有站在这样的人文立场,才能将学生的思考推到应有的高度。

三、探究文本语境,挖掘深层意蕴

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有其思想上的独到之处,都在向我们显示作者对于宇宙人生或者社会、人性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只有把握住了这一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和作者。但这些独特思考往往隐藏在文本背后,必须深入探究文本语境,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心态甚至传播接受史等,才可能挖掘出其深层意蕴。
这里需要澄清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种误解,即认为探求作品的独特性会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甚至将这一行为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实际上此二者分别代表着思维的不同维度,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开放性绝不等于可以忽略文本蕴含的思想的独特性,对一切问题作泛泛而论。否则只会养成浮躁的、夸夸奇谈的学风,而与真知灼见无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