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融入关于现当代文学课堂融入影视资源深思科技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7756 浏览:245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众所周知,高校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兴趣日益下降。为弥补文本阅读的缺失,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纷纷融入了影视资源,然而这种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试图从影视资源融入高校文学课堂的现实背景出发,探究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融入影视资源的积极影响和潜藏弊端,以期能够为这一教学手段的日益完善指出相应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影视资源 课堂教学
在人类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从影像兴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众多青年学子已经无法潜心阅读文学原著。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和政治人文环境的变迁,使青年学子对其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隔膜感,致使他们对文本的解读缺乏兴趣。所以,现当代文学课堂中以相对顺应的姿态融入了一定的影视资源成为势所必然,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来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将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并不成熟和完善,许多教师对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的、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利弊也不甚明确。下面笔者就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实践与学理层面的探讨。

笔者在最近所做的一次相关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文学名著的,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缺乏兴趣,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有一半的作品阅读是在观看影视之后进行的。
这种阅读状况是由一些现实原因导致的。正如一些论者所言,影视与文学的联系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文化现象。自从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巴黎诞生以来,文学作品便受到电影人的青睐。外国文学名著如《荷马史诗》、《十日谈》、《唐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系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复活》、《罗生门》……,中国文学作品如《封神榜》、唐传奇、四大古典小说、《聊斋志异》、鸳鸯蝴蝶派小说、《阿Q正传》、《骆驼祥子》、《边城》、《雷雨》、《围城》、《妻妾成群》、《金陵十三钗》、《集结号》、《温故一九四二》……,纷纷被搬上电影荧幕。众所周知,大部分改编的作品(小说),中长篇居多,自然字数不少,阅读时间少则花费半天一天,多则十几天,而电影通常都是两个小时左右的片长。在当下信息高度膨胀、生活内容日益繁杂的时代里,人们通常选择影视欣赏而非文本阅读。而在大学高校中,中文专业开设的文学课有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少则一学期,多则两至三个学期不等。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要通读重要的作家作品,显然是有难度的,所以中文专业的学生通过观看影视来了解文本也成了一个必然选择。

据调查,百分之九十的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都会对学生提出文本阅读的要求,可是大多数教师表示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在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中,不少学生表示虽然没有进行文本细读,但还是会通过网络对作品进行一个简要的了解,或者通过影视剧来了解作品。基于此,许多授课教师在现当代文学的教授中会选择融入影视资源进行作品分析。的确,影视资源在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优势大致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影视作品的融入可以丰富现代文学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以“满堂灌”为主,学生对文本又生疏,除非教师满堂以说书的方式进行讲课,否则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听课兴趣。而采用影视中的一些片段来进行直观的呈现,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阐释启发,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阿Q正传》的讲授中,教师选择合适的电影版本,选取阿Q在土谷祠做梦的片段进行观赏,然后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蕴,揭示作者对革命和启蒙以及国民劣根性的思考。
其次,巧妙运用影视资源,加以适当的启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如由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早春二月》,导演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尤其是结尾,影片将其改为主人公萧涧秋投身革命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了,然而文学作品中的萧涧秋依然沉浸在个人主义的圈子里,矛盾彷徨,并未能找到明确的生命方向;此处若结合影片加以引导提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像萧涧秋这样的小知识分子,会有哪些生命姿态、人生选择?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洪流,是不是当时的一种思想主潮?然后指出:其实,在柔石的原著里,对这个问题有着更为丰富深广的探寻。
最后,可以拓展学生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视角、宽度和高度。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往往会有情节或者主题上的分离,这是因为:其一,比起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文化产业特征更为显著,它不仅要注重艺术价值,更注重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口味,也就是注重其市场效应;其二,导演或演员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所以可能在影视拍摄中进行了一些思想主题的重新定位。基于此,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时,对以上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探讨,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从文化角度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影视资源融入文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显然也是一柄双刃剑,优劣势共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容易以影视取代原作。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影片,对影视片断的选取不进行充分的分析选择。比如笔者听过一名教师讲授鲁迅的小说,其中分析了鲁迅的名篇《药》,当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蕴时,截取了电影《药》的开篇部分取代了文本描写分析,然而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看效果差强人意。如果将一段话——“华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强调一系列的动词,并配以肢体语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影视材料选择不当可能引发对原著的误读。如前文所言,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在情节和主题表现上发生变化。对于是否将“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当作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理论界历来对此众说纷纭。有些论者认为只要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具体的细节是可以改编的。比如夏衍在改编鲁迅小说《祝福》时指出:“为了使没有读过原作以及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及作品中所写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等等缺乏理解的观众易于接受,还得做一些通俗化的工作。”然而有些细节的改编也将使主题精神发生变化,比如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拿起刀砍门槛,以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就大大削弱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

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所以,如何将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扬长避短,完善这一教学形式,必须科学采用“两手抓”的教学形式,即坚持文学和影视的互读。在这个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作出精心的准备安排,比如对作品阅读的安排要合理,对问题的设计要巧妙且具有吸引力,而在教学影视资源的截取选择中,要反复比较,力求选择在主题和细节上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进行分析。
总之,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是一种不容回避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大量阅读和观赏影视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准备,科学严谨地选择材料,以启发提问、讨论文本与影视的异同等为重要教学手段,让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尽量扬长避短,取得更为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1年江西省高等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论现当代文学融入影视资源的得与失”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1-75-17。)
注释:
金隐铭校刊:《鲁迅小说全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陈阳主编:《影视文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
陈阳主编.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廖美琳 江西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中文系 330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