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气氛营造科技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7033 浏览:205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本文主要从创造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科研性的课堂教学气氛论述了自主学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气氛;课堂;营造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一次尝试。它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索,努力构建先进的教学观念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品质为宗旨,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格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此,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气氛显得十分重要。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营造创造型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师生双方的情绪、态度、意志和思维能力等。创造型课堂教学心理,是创造型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难点,它的特征是、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体现个性,富于创见。具体做法:
1.1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且在三维目标的排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排在第一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善于寓教学于生活活动之中,将丰富的情景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首先必须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实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交流,情感上相容。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是群体意义上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还需要研究某些特殊个体的特殊状态。只有切实掌握全方位的信息,教师才能恰到好处地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树立的教学观,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1.2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学生主体能动性的调动是取得成绩的关键,如果缺乏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发挥能动作用,就不会对学习过程表示关心。创造性教育要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审视,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或提出问题时,特别注意层次性,即设置了一种活动或提出一个问题后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回答。一般来说,围绕一个训练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由浅入深、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例如:什么是环境问题?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那些?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危害?请你为家乡的环境治理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等。还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发散性的答案不一的问题。例如:请简要分析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对于这一问题,一般学生可以答出治理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进一步发散思维,答出治理环境可以改变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吸引外资等。
1.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改变领导方式,变“权威式”为“式”和“交往式”。学生自主意识、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方式,传统的权威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式”、“交往式”则是营造创造性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表现为既是问题的设计者,又是问题的研究者,即引导学生讨论,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要肯定学生任何一点“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闪”光的东西。其次,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尽量缩短师生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再次,课堂要清除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硬性规定,允许学生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讨论问题和不举手地提出问题,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选择的“三个不迷信”(古人、名人、老师)、“三个欢迎”(质疑、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个允许”(说错做错、改变观点、保留意见)实在值得探索。

2. 营造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所谓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将过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氛围营造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氛围”,使学生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获取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为此,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题授课,营造课堂教学的气氛。
2.1鼓励学生提问题。创新始于“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老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和突破。“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增强问题意识,克服问题障碍,我采取的措施是设计“学思问”表格,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新思想观念。以向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的方式倡导学生提问题,实际上是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强化学生提问题的主体意识,同时运用心理学理论把问题升华为学生的需要和动机,这种表格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被解答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产生强烈的发现问题的动机。学生的问题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婚外恋是否触犯法律?”、“一对夫妇年龄相差很多,违法吗?”、“为什么不到年龄不能结婚?”……这些问题是在学习“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一课中提出的。

2.2通过问题授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处理。

(1)对多数学生有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全班共同讨论的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我国为什么把义务教育定为九年?卖盗版磁带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因没有任何购买证明,商场不予退货赔偿时怎么办?如某某明知是假货而购买,之后再向商家索赔,这样是真正的消费者吗?他受到法律的保护吗?学生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气氛极为热烈,都积极踊跃地发言。
(2)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而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比如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的父母是个商人,可是他们是偷税的人,你应该以什么方式去说服家长呢?如果一个人立下的遗嘱是一个很难的谜题,其他人却猜不出,怎么办?
(3)有一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不包含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亲自解答了。如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某人拖巨款税收逃到国外,我国政府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私改遗嘱会给怎样的处罚?义务教育是义务还是权利?
(4)对于有些学生认识上偏激或极端的问题,我一般采取个别解答的方式,这样的问题并不多,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和敢于在课堂上创设这样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题和通过问题授课”起到解惑的作用。反过来,一节课下来,学生无问题可问,把不懂的问题埋在心底,那才是教学失败之处。
参考文献
王正勇主编:《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丛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版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13-02-2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